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体质,这是什么鬼分类?

文 / 欧姐是女王
2019-07-01 13:43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喝水都能长胖;也有人苦恼,自己怎么吃都长不胖。

如果你在网上寻求帮助,很多训练计划会告诉你,先给你的体型分个类:看你是内胚型,中胚型还是外胚型。

然后根据你的体型类型来制定最理想的饮食和训练计划,使你的潜力最大化。

这几种体型定义如下:

外胚型:特征为肌肉/四肢修长且纤细,脂肪含量低,通常被称为苗条。这种类型的人既不容易储存脂肪也不容易增加肌肉。

中胚型:特征为骨骼大小中等,躯干结实,体脂水平低,肩宽腰细,通常被称为肌肉匀称。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增加肌肉但不太容易储存脂肪。

内胚型:特征为容易储存脂肪,腰粗,骨架大,通常被称为胖。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储存脂肪。

看起来似乎没毛病,而且很科学?

但是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William Herbert Sheldon在1940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

通过对于当时常春藤盟校新生入学所拍摄的裸体照片的身体尺寸数据归类,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显示出他(她)的才智、性情、道德价值甚至未来的成就。

简单来说,这只是他对于人们当时的身体状态的一种描述性的极端分类(据说他本人带有严重的体型和种族歧视倾向)。基于他个人的主观评估结果,没有任何实验和数据支撑。

举例来说,一个典型“外胚型”的瘦弱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增加了肌肉,这时候他的体型就变为了中胚型或者内胚型?

这种体型分类假说作为特定状态的描述方法是没有毛病的,但是当你要基于这种描述来规定你健身的时候应该怎么训练怎么饮食后,就显得过于草率了。

你不能将这种简单的分类作为评估自己减脂和增肌潜力的方式。

个体差异确实是存在的。但影响每个人减脂增肌和你的形体能达到什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你的骨架,骨骼跟肌腱长度,快慢肌比例,脂肪在不同部分的分布,睾酮素跟肌生成抑制蛋白这样的激素水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你健身的效果。

这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个体差异。但是从人种或者体质大类上进行分类,来告诉你饮食和训练应该怎么做,就好像仅仅通过你的出生时间就能预测你的一生一样的玄学。

我们不应该禁锢于体型假说之中,而是应该踏踏实实的的去做。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人进步速度不同,我们的训练应该根据这个来进行调整。

如果你想减脂或者增肌,却被网上搜索到的碎片化的信息搅的头晕脑胀,对如何系统化且有效的训练还没有概念,推荐观看我们的减脂增肌课程。为你详细解析增肌减脂期间应该怎么做,怎么训练,饮食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