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教给孩子生活常识?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记得有一次带芃芃去公园玩,在湖边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看起来三岁左右的孩子正目不转睛地在观察他面前的一簇小野花,因为有一只蜜蜂正围着花飞舞,时而飞起时而停落。孩子的妈妈指着湖面远处的两只天鹅告诉孩子:宝宝快看,天鹅。可孩子继续着自己的观察,好像没有注意到妈妈的说话。妈妈接着说:宝贝,你看到了吗,那是天鹅。孩子还是没有把视线转移过来,这时妈妈有些着急了,一只手把孩子的头扳过来,另一只手继续指着天鹅的方向给孩子介绍,甚至还边给孩子读起了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位妈妈抱着一岁的女儿正准备过马路,在等待红灯的过程中她指着红绿灯告诉孩子:宝贝,那是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暂且不说这样的讲解方式是否容易被孩子理解,重要的是她并没有觉察到孩子正专心看的是路面上那些穿梭着的各种各样的车。
相信大多数父母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无可否认成人应当教给孩子这些生活常识,但不等于孩子是一个空罐子,成人碰到什么就往里装什么,根本不管孩子现在正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父母这种突然的打断让孩子觉得很茫然,甚至对打扰自己的这种哇哇的声音感到厌烦。
孩子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感受的过程。家长如果总是不合时宜地给孩子输入一些约定俗成的生活小常识,孩子真的会慢慢变成装满各种小常识的杂乱无章的罐子,自然也就无法成长为一个有自我创造、自我判断、自我立场和主见的人。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能说出很多同龄孩子还没有掌握的常识,这会得到不少成人的称赞,在日后的一些知识竞赛中或许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暂时的辉煌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很优秀,他又会把更多的力量用于记忆和掌握这些小常识上。我们常常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在这方面耗费了太多的力量,用来发展其他能力的力量必然会被大大削弱,但一个具备较强生存能力的人往往需要的是他的创造精神、自我判断力和独立的人格。这也是我常常说的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忙于各种竞争的原因,童年需要积极的积累能量而不是忙于竞争。
所以如何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需要适宜的时机,需要依据孩子当下的兴趣而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成人自己看到什么就讲什么,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给孩子灌输什么。比如孩子在观察花和蜜蜂,你可以让他先静静地观察一会,这是他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不要轻易去打断他,当他观察完之后,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导他去进行探索:宝贝,你刚才正在看什么呢?然后等孩子描述他所观察到的内容。如果孩子描述符合实际情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并加以补充,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又掌握了知识。但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或许会把看到的对象想象成另外一个看起来外观类似的事物,这时成人也不应直接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正面的引导,可以这样说:哦,宝贝认为它是……,妈妈(爸爸)看到的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正忙着采蜜呢。对于年龄较小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待他观察完之后,成人应当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正在观察的是什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
------------------------------------------------
芃芃妈:教育学学士、知名教育机构教研部主管、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两岁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科学原理,找到孩子成长各阶段的问题根源,倡导给孩子爱与自由的科学教育指导。
欲了解更多科学育儿及家庭教育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peng-mum
孩子成长路上,我们一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