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的家庭对话:你们自以为给我最好的,未必是我要的!
只要心智正常的家长,无不是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能及的所有一切。然而,我们提供给孩子的,自以为是孩子所需的,事实上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未必。
妻出差一段时间,刚刚从外地回来。晚上料理好一切,忐忑不安地把我和女儿喊到一起,怀着对女儿陪伴不够的歉意,问:女儿啊,你觉得每天开心吗?
女儿:开心啊。依旧低头,画她最喜爱的蚯蚓画。
妻:可是妈妈经常不在家噢。
女儿:没关系啊,你有时候还是在家的嘛。(这是表扬还是批评啊?)
妻哭笑不得:那你觉得爸爸妈妈有那里需要改进,做得更好的?
听到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虽自诩读遍各类经典心理书籍,也常为其他家长指点一二,但所谓当局者迷,也难免做得尽如女儿心意吧?于是竖起耳朵,屏息静听。
女儿:有啊。
我和妻面面相觑,有点紧张:哪些需要改进的啊?
女儿:第一,爸爸需要改进做饭,做得跟妈妈一样棒就好了;第二,妈妈需要改进做饼干,你都好久没有给我烤饼干了,早就忘了怎么做了吧?
对于吃货女儿,这样的要求,实在太合理不过了。我和妻点头如捣蒜:是的是的,一定改进。
妻继续:那你觉得我们是合格的爸爸妈妈吗?
女儿抬头瞄了我们一眼,直瞄得我们心虚的。
好在,她说:合格啊。今天,你们在外面还给我带了喇叭花种子、捡了鹅卵石——石头还很光滑呢。
孩子要求真不高,几块石头就给收买了,我暗自窃喜,也仿佛听到妻长长的吁了一口气。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我家经常发生。作为父母,我们唯恐陷入一种自我催眠式的陶醉:我们很努力工作,为你赚钱存钱,买舒适的大房子,上高质量的学校,孩子啊,你一定知道我们有多爱你。
其实真未必。
像我女儿,今晚评价我们合格不合格的一个标准,无非就是给她从外面带回来了种子、石头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孩子在乎的这些东西,原始而简单,反而是最纯净的、最温情的。
对孩子,这样的生活小确幸,给他们带来的积极心理体验,更重要。或许多年以后回忆起童年,快乐温暖的幼儿时光,就是由这些东西堆积而成:父母带着种花、观察蜗牛、在郊外满天繁星的夜晚追逐萤火虫……
至于赚大钱、大房子、好学位嘛,绝大多时候,仅仅是大人以孩子需要为借口,满足自己关于面子、成就的需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