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告诉你如何避免培养出一个“减法型”思维的孩子

文 / 绿凝育儿说
2022-03-10 18:30

我们在提到心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心理指的是情绪和心情,但实际上,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范畴,心理涵盖内心情感,心情感受,认知和思维,以及性格,表达沟通,和行为模式及习惯。也就是说,“心理”囊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性格情绪,想法和做事。“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交,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自如,而不仅仅表现在心情上。正因为如此,“心理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内在的感受,也会反映在生活言行的方方面面。

过去我们常常嘲笑国内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毫无用处。最近几年基于在加拿大大学和私校工作的经验来看,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技能的培训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帮助是切实的。我自己的心理诊所也在逐渐增加对来访者(包括成年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训练。其中,最经常用到的是下面的“ABC 齿轮模式”。它不仅仅帮助心理咨询来访者,也帮助父母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养成。

每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生活在各种微观社会里----学校,职场,朋友圈,家长群...。周围发生的事件和其他人的言行举止都是一个刺激点,需要我们或者孩子们做出应对。应对反应有时候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研究做出的回应,而有的时候是无意识的---下意识,快速的,或者习惯性的,以某种方式回应。

当刺激点(一件事情或者他人的行为表现,比如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发生以后,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认知(过往经验,知识,常识,三观,信仰等)做出判断-----这个情况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是有威胁的,还是善意的?基于我们的理解和判断,我们的心里会开始产生相应的情绪或者感受,比如开心,生气,害怕,愤怒,反感等等。有的时候,这些情绪感受会让人产生某些认知, 比如“我太让人恶心了”,“我就是个麻烦”,“他就是故意针对我”,“他可能喜欢我”。然后,这些判断想法和情绪感受会影响我们的应对和行为-----微笑,友好的回应,反驳辩论,肢体冲突,哭泣,拥抱,走开,深呼吸,颤抖,自残,咒骂。。。。

我们的回应(语言回应和行为回应)又会对事件或者他人造成影响,成为他们的刺激点-----经过大脑的理解判断,情绪感受这些阶段后,他们通过行为模式表现出他们(对我们的回应)的回应。像一个齿轮一样,事件随之齿轮的转动可以顺利进行解决,反之,也可以发展成事件升级恶化。

虽然,我们每一天都是通过外在言行和其他人交往互动,但在个人内心世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的想法/认知 和感受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言行。很多时候,他人的行为或者周围发生的事件(刺激点)无所谓好坏,但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想法和认知像滤镜一样看待了这些刺激点,从而,引发了齿轮的转动---引发了判断和感受,带动了应对刺激点的言行反馈。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1)开会的时候,领导的一句发言,可能让每个下属听出不同的含义和理解, 有的人觉得听出了暗示,有的人觉得在针对自己,有的人觉得和自己无关,有的人觉得开会后应该有所作为。。。2)在路上开车时,一个快速变线穿行的司机会让周围的司机产生出不同的反应, 有的害怕,有的容忍,有的开始咒骂,有的批评其危险性,有的开始效仿。。3)同事在擦肩而过的时候没有跟你打招呼, 有的人觉得是同事因为忙没看见,有的人觉得是同事在冷落自己, 有的人会觉得尴尬,有的人会觉得疑惑,有的人会选择叫住同事打个招呼。。。

以上的例子也许发生在你身上过,也许没有概括到你的反应。其中的重点是我们的任何一个反应都不是随机的,而是我们潜意识的判断和思维模式的外在反映。它有惯性和经常性的特点。发生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集结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性格特点

无论是改善自己的心态,还是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成熟性格的养成,我们可以从社交齿轮的3要素(A想法/认知,B 情绪感受,C行为模式)任何一个要素入手,带动其他2个方面的改变。想法和认知改变了,看事情的角度就会改变,心情和应对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同理,应对技巧改变了,也会慢慢带动心情的转变和认知的发展。今天我们聊聊从想法和认知入手。

青春期之所以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是青少年性格成熟和定型的时期。青少年常说“三观很合,或者三观不合”,其中的三观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不断塑形,稳定下来,成为成年后的成人性格。在这样的人生十字路口,常常看到一些青少年表现出(或者说,养成了)“减法型”和 “僵化型”思考方式和性格。

如果任由这样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巩固,在成年期,很多人会形成性格障碍。在临床诊断上,性格障碍基本都是对成年人做出的诊断描述。 其实,往往这些人在青少年期已经表现出这些特征,但由于青少年还在可变可发展阶段,所以不轻易对青少年做出性格障碍的诊断。这恰恰说明,在青少年时期,家长和成年人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一旦定型,进入成人阶段后,性格障碍和认知偏执的大幅度改变会非常困难。(常常出现的性格障碍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戏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等等)

什么是“减法型”思维模式呢?

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讲,他们对所有的事情和人都是在做减法。

看待事情来讲,她/他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时候,就自动在头脑里打了个分数,比如70分。然后在继续考虑的时候,不断收集关于这件事情的负面信息和例证,比如“不便捷”,“麻烦”,“没有朋友一起”“大家都不做”等等。之后,对这件事情从70分不断减分,减到不及格或者更低,最终这件事情或者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就被否定了。

从与人相处来讲,她/他与人初见面或者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就自动在头脑里给这个人打了个分数,比如80分. 这个分数的依据可能是面貌,穿着,说话声音,或者共同的兴趣。但是随着交往的延续,那些人每一次有了不同的意见,某一次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某一次表现出了让自己不开心的言行,这些人就会被随时扣分。等分数扣到了一定程度,这些人就不再是朋友,就没有办法再相处了---有的从朋友变成了同学,有的从朋友变成了同一间教室的陌生人。很多留学生因此选择转学。

“减法型”思维的学生和成人展现出的一个循环性的生活状态是,他们也许很容易交到朋友,也许是慢热型的人,但是他们的一个特点是很难维持住长期友谊和关系。这也会表现在恋爱关系上,“减法型”思维的人很难维持住恋爱关系或者婚姻,因为他们在无时无刻的给伴侣做减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所有人心里都有一杆称啊,都会对他人做减法。是的,但是,也会做加法。在周围的人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向我们表达善意,关爱,或者表现出其他正能量的言行的时候,我们也会给他们加分。人无完人,总有加分和减分的时候。但是,对于“减法型”思维的人来讲,他们只看得到“减分项”,看不到别人的“加分项”。常常我们说要帮助孩子培养 “gratitude/ 感恩的心”。 “减法型”思维的人同理心和感恩的能力都非常的薄弱, 或者缺失。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很多这样的学生对为他们付出很多的父母缺少感激之情,爱和尊重。他们头脑中不断重复的是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对于父母,他们做的也是单向的“减法”。

什么是“僵化型”思维模式?

英语里有一个俗语,“My way or highway”,翻译成通俗的话是“要么听我的,要么滚蛋”。我觉得和我所要说的“僵化型”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类青少年的思维模式或者习惯性想法是“事情就是我想的样子”,或者“我认为的==事实”,所以没有探索其他可能性的必要,没有学习和了解新信息的好奇心,甚至排斥和拒绝可能的,不同的的信息和例证。有些学生表现出“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没有中间路线或者折中选项。有些学生表现出很难沟通或者听取他人意见。有的学生会认为“我是对的,只有我是对的!”。 也有一些学生会认为“不同/区别,代表着一方正确和一方错误,没有都是2个正确这个可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青春期的孩子不都是这样吗?我想说,“青春期不想背这个锅”! 确实,从成长发展角度说,从儿童到青少年成长阶段,随着认知的发展,学生们追求独立,会有一段时间迫切地想要建立个人认知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从而会和父母或者周围的人产生思想的碰撞。但是,这一时期,通过对世界更多的了解,通多媒体和科技大量的收集信息,刺激大脑的思考和判断,也是认知世界横向扩展的黄金时期。大脑的认知不断的被击破,重塑,不断的被充实和升级,思考的能力应该是趋于更加成熟,更有弹性,更有深度,更能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问题。而这些,是区别于“僵化型”思维模式的。“僵化型”,正如字面描述,缺少或者缺失“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缺少“学习”能力和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时候“减法型”思维和“僵化型”思维是结伴出现的。

如何避免培养出“减法型”思维和“僵化型”的孩子呢?

帮助和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件有弹性和不断探索平衡的事情。“虎妈鹰爸”的方式是一种极端,放养也是一种极端。很多放养的拥护者说“这是最大限度的尊重孩子”。我个人不敢苟同。放养不是任之野蛮生长。近些年,追求食物品质的人选择自己种植有机蔬菜,提倡自然生长(不用大棚,不用转基因),他们不使用化肥,却也会施自然肥,也会进行田间管理,疏花疏果。

内卷盛行这些年,“贵族精英化”是个很时髦的标签。放眼全球知名家族和皇室贵族,子女们都需要接受多年的言行约束和指导。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贵族和精英风范,而不是名头和财富。

所以说,青少年不止需要被尊重,也需要被引导。他们不仅需要朋友式的父母,更需要精神导师式的父母。

导师式的父母会怎么帮助孩子呢?

前提是尊重。尊重的语气和言语。 不要命令和强制。责骂或者贬低。

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和带动学生学会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付出。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思考习惯。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 培养和安排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和习惯。沟通不是说话,而是以聊天的方式,邀请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分享她/他思考的过程。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更多的信息,探讨每个角度和每种可能性相伴的原因和利弊,设想不同的结论和结果。也可以通过问问题,引导孩子以不同的人设去思考相同的问题,以及思考过程和考量。

很多家长和我说 “我都帮他分析了,他怎么就不听呢?”或者 “我和他没法沟通,我们想法不一样,谁也说服不了谁”。这里说的引导和沟通,不是引导孩子按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判断去调整,也不是和孩子沟通我们的想法和对他们的建议。这里所说的引导和沟通指的是带动孩子自己思考的过程和尝试。提问题,角色设定,探讨新闻和电视剧剧情等等都可以是手段和机会,家长们要做的不是灌输,而是帮助孩子们跳出他们的思维圈,逐渐关注到更多的信息,方面,和角度,然后拓展自己的思维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同的道理。

常常听到学生分享, “我父母教不了我什么。”“除了学习和吃喝,我们没有什么交流。”“我爸妈不给我机会说,说了他们也不听,还是说他们自己的。”“我当然希望他们给我帮我分析分析,给我些参考。”“我希望他们管管我。”

从我的观察来看,学生们知道自己需要父母的引导,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引导。父母作为导师角色的缺位和不能胜任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给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提出的挑战。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父母的角色肯定需要调整,幼儿期,给父母的任务是孩子的饮食,健康和游戏。少儿期,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学会规则和探索世界。青少年期,父母则偏重是承担孩子精神和心智成熟的导师。成年期,父母成为孩子的修整港湾。

作为导师,很简单,可也不简单。耐心,坚持,承担责任,自我完善和提升,你,准备好了吗? ----Belinda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