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19:孩子需要一次打败父母亲的经历,这个很重要
——一段家庭琐事视频引发的心理学思考
1.视频简介
时间:2021年3月6日23:05
地点:某个家庭的客厅
主角:孩子、父亲、母亲
配角:爷爷、两位同学
事件:家庭暴力冲突
2.视频解读
最近,从网上看到了一段2:58的视频,显示时间是2021年3月6日23:05。
视频里是一个家庭客厅的场景:镜头中只能看到客厅的三侧,一张餐桌,五把椅子,墙上设有神位,一侧是两扇门,左边是爷爷的房间,右边是孩子的房间,另一扇开着的门应该是厨房,距镜头最近的是父母的卧室。客厅看起来很小。
最先出场的是母亲,她从卧室里走到客厅,接着,儿子卧室的门打开了,一个上身穿保暖衣,下身穿裤衩的父亲模样的中年男子背着手走了出来,紧接着是一位衣衫齐整的黄衣黑裤少年,他身材壮硕,个头与父亲持平,气势汹汹,暴怒无比。
父亲背着手,转过头来跟儿子说着什么。突然间,儿子咆哮起来,冲向父亲:“你死啊,你死啊?我叫你死啊!……”
接着,父子二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母亲卷入了冲突,爷爷卷入了冲突,事态逐步升级。二位同学想要离开时,被孩子两次推入房间后,关上房门。一家人上演全武行——儿子把愤怒的拳头朝向了父亲,最后打开了一瓶饮料,倒在了父亲的头上……
3.网友讨论
看到这段视频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愤怒、惋惜、无奈,五味杂陈,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群里面的网友也纷纷发言:
“感觉这个家好压抑啊,除了那么多大人是权威,还有更权威的:佛。看孩子的情绪是不是有抑郁躁狂呢?”
“现在的小孩是怎么了?”
“是谁拍的这个视频呢?”
这个视频是谁拍的,又是怎么流出来的?拍摄者把视频放在网上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谴责孩子,还是自己反思家庭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
“有些家里有摄像头啊。”由此看来,这个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沟通与信任,需要借助高科技器材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
“这个爸爸是不是身体不太好,打不过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在儿子面前显得有些弱小。
“这女的长期宠溺而成,没有维护父亲的权威!”“宠溺论”比较直接,可是简单地把事情都归结在母亲身上,合适吗?
“真的不赞成,一有问题就说是宠溺。”听听,有反对的声音。
“我是这样认为的,当孩子打父亲时,母亲一直挡着,至少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母亲是没做什么?就算在大街上有人这样,也该呵斥,何况如此?你认为呢?”“宠溺论”这样解释,有它的道理。
“你觉得母亲没有揽过吗?首先这是片段,再次孩子情绪这么激动,大部分女人都拦不住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力气比成年女性大了不少了吧;三,是不是如果能把父亲拦住或者劝回屋里或者双方都能冷静下呢。”反对的声音,有理有据。
“18秒往前,你仔细看看,有母亲拽着孩子的衣服的段落……”
“所以当父母得学学擒拿啊……”海燕老师真幽默,她感觉父母在里面“缺的是擒拿的技巧和气势”。
“也得学学心理,多了解彼此最好了。”肯定是因为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沟通无效,才引发如此激烈的冲突。
“我觉得太纵着了,要下狠手,以暴制暴。那种性子听不进去道理!”
“这种情况下肯定听不进去!”
……
4.聊聊躁郁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肯贝尔博士,《爱你耍脾气的孩子》的作者,有个“愤怒的梯子”图表。他认为怒气是可以控制的,并将怒气分为“消极攻击的行为”“虐待自己的行为”“破坏物品”“乱扔东西”“恶毒的咒骂”“因情绪而产生的破坏行为”“对与此事无关的事的抱怨”“说粗话”“将愤怒转向其他的对象”“大声吼叫”“感到厌烦”“开始有理性地思维”“只对此事抱怨”“依然愤怒 但注意导致发怒的原因”“懂得寻求解决方法”“感到愉快”等16个部分。视频里的孩子是如何顺着这个梯子,从与同学玩耍的“感到愉快”,到“感到厌烦”“大声吼叫”,将愤怒转向自己的父亲、爷爷的,一定有其背后的心理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孩子有明显的躁郁倾向,是一种受抑郁动力驱使的人格类型。他们以否认防御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躁狂、轻躁狂和躁郁。虽然“对待生活的态度与抑郁患者的潜意识动机正好相反;尽管如此,他们的人格结构特征、期望、希翼、恐惧、冲突和潜意识观点都和抑郁患者如出一辙。” [1]((摘自南希•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p245,鲁小华,郑诚等译/李鸣 审校,以下简称“精神分析诊断”))
Akhtar(1992)对躁狂型人格者的描述如下:“躁狂型人格者欢欣鼓舞、八面玲珑,人际良好,而且一般工作勤奋、风流倜傥且谈吐不凡,但他们私下里却会为得罪别人二心生内疚,难以忍受孤独,缺乏共情和爱的能力,贪婪且道德低下,认知缺乏同一性。” [2](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p267)
躁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轻躁狂型人群常常精力充沛,容易激奋、善于交际、情绪易变和注意力涣散。他们往往堪称娱乐行家、机智大师、平时谈笑风生,模仿起别人来惟妙惟肖,颇受人欢迎,但他们却因习惯于将严肃的事化作玩笑,而很难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当负情感来临,躁狂或轻躁狂个体通常否认悲伤或失望,而表现为愤怒,甚至是勃然大怒,难以控制。” [3](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p267)“他们时常口若悬河、抽烟酗酒,舔舌咬指甲,嚼口香糖。”“体重超标”“尽管他们终日兴高采烈,但长久的亢奋是用于抵御内心的焦虑”“轻躁狂者能随心所欲的眉飞色舞,但他们从来未曾真正体验过内心欢畅的平静。” [4](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p268)
他的关系模式是这样的:“轻躁狂着早年经历创伤性分离的情况可能比抑郁者更甚,这类儿童缺乏机会用情感处理这些分离体验;如重要人物去世却缺乏哀伤,父母离婚也无从解释,举家搬迁突然间发生。”“情感批评或躯体虐待在躁狂和轻躁狂个体的早期经历中也屡见不鲜。” [5] (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p268-269)
他们自体的表现是这样的:“自己像个陀螺,永不停息地旋转,一旦停止便痛不欲生。”“许多轻躁狂和躁郁症患者都存在自我整合困难……躁狂者的防御会因为自我而难以为继,因而产生抑郁情绪,不得不急迫地前来就诊。”“当外部刺激过于痛苦而无法回避,躁狂者常常表现为寻求自杀或精神异常。”当痛苦出现在他们面前是,他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逃离。[6] (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p269)
在他们的诊断方面:“治疗师必须立场坚定、倾心竭力,并向轻躁狂型来访者提供正面解释,是他们意识到消极情感不一定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轻躁狂型来访者与偏执型都需要一个积极且敏锐的治疗师,这样的治疗师真情实意、辞必达意。” [7] (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p271-272)
5.心理咨询师解读
在此,听一下专业心理咨询师岑君老师、于海燕老师对网友专业解读。
岑君,君妈妈,心理咨询师,浙江宁波。
君妈妈:“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样暴怒的情况,是爸爸在最开始干预的时候,让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觉得自己没做好,所以他才会有巨大的愤怒,朝外发。第二,从视频里看出来,过去爸爸是比较暴躁的,也就是说在他很小的时候,暴躁的情形已经在他的体内形成了。此时的孩子处于情绪的烦躁冲动状态,内在有一个处于极度愤怒的情绪之中的自己,有对当下情境极度抗拒与否定的情绪。这意味着,某个阶段他的情绪肯定会低落,这也是躁郁的原因。一时的情绪高涨冲动,一时的情绪低落消沉。”
君妈妈:“真正要调整,我们回来要看孩子:他是不是现在已经有躁郁情绪了?他如此暴躁,肯定有抑郁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躁郁症。那么如果是这样,最好的方式是一方面给予药物的控制,另外一方面从心理上对整个家庭进行干预。”
君妈妈:“看得出来,爸爸开始出来的时候,手是背在身后的,他其实并不想让孩子看到他想要用暴力去打孩子。也就是说,他已经能够感觉到孩子也出现了一个暴力的倾向,所以那时候他的表现是克制的。但他又像是想要在儿子面前树立一种威严感或者父亲的权威感。当孩子处在冲动的情绪扳击点时,是没有太多理智的。”
君妈妈:“此时此刻的家庭应该怎么处理呢?不需要所有的家人都卷进去,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空间,父母亲更远地走开,让孩子有更大的空间,让他的情绪自然地流淌出来。”
君妈妈:“孩子的暴怒以前是用压抑的方式,因此我们现在要允许,允许他的暴怒可以自然而然的呈现,同时告诉他是可以暴怒,但是不见得非要通过殴打来发泄。人是可以慢慢学会情绪和后续行为分离的,也就是当情绪的堵点得到合适地宣泄的时候,行为是可以得到合适调整的。”
于海燕,心理咨询师,山东青岛。
网友心得。
网友:“我只感觉到应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孩子自身的问题,父亲和母亲也许关系不好,甚至其中有一方是暴力的。看父亲穿着裤头进儿子的房间,应该是从小没尊重过儿子,让儿子感觉在朋友面前没面子,引起了暴怒,父亲有些害怕儿子,才无奈从儿子房间走出来。”
君妈妈:“是的。儿子也不知道什么是尊重。这就是教育。父母薄弱的,孩子也是弱项。所以从孩子的反应中,父母改变,孩子更加能够改变。”
网友:“我听一个孩子说过,她幼年时惧怕父亲。成年后,曾经与父亲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因为她个头大,长得壮实,没挨父亲打,而是父女之间推搡起来。母亲就在一旁看着,没参与进去。他们推搡了一会儿,各自气呼呼地走开了。事后,和好如初。父亲再也不敢动不动骂她,只是说上几句,看她不高兴就不一个劲地说了……”
网友:“在孩子与父母的战争中,父母从来都不是赢家,即使表面上赢了,在孩子的心理上也会产生很大的阴影。对于孩子,千万不要一味的要强,而是适时的引导,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互利共赢,一起进步。”
网友:“孩子的暴躁,里面爆发着对父母的固执和倔强,还有对其既不沟通,又不理解的宣泄。”
君妈妈:“是啊。孩子需要一次打败父母亲的经历,这个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南希•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24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