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患者的痛苦,源于人类的本能

文 / 佳佳聊健康
2022-01-19 18:20

人类为什么会痛苦?神经症患者又为何会尤其痛苦?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痛苦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一生。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创始人斯蒂芬海斯教授曾说:幸福从来不是人生的常态,痛苦才是。森田正马先生在阐释森田疗法的核心精髓时,也多次提及“不安常在”这一人生法则。

痛苦会成为世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最表层的原因就是因为人是欲望的产物,而神经症患者生的欲望又尤其得强烈。欲望与恐惧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之间是上下、有无、大小、生灭的相对关系——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愈发强烈,那无法获得所渴望之物时的挫败感与焦虑也会随之增强。

即使我们得以满足一个具体的欲望,幸福也只会短暂地驻足停留,随即又会陷入到漫长的无聊之中。并且随着欲望阈值的不断攀升,我们又会重蹈覆辙,再次陷入痛苦与无聊的轮回中。

因此,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欲望究竟指向什么呢?

表面上看,答案或许因人而异,有的人贪恋外界的物质,有的人在意世俗的目光与评价,有的人渴求亲密的关系。但若能抽丝剥茧地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神经症患者所执着的,从来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内在的感知。

换言之,我们所做出的任何抉择,一定是为了更为优越的感受。追逐财富、赞美、爱情等其他任何事物的根本原因是它们会给我们予愉悦,舒缓我们的痛苦。

事实上,无论是愉悦还是痛苦,都不是恒常存在的。但当我们一味贪求舒适的感觉,抗拒不适的感觉的时候,痛苦与折磨就开始发生,并逐渐成为常态了。

人类的精神活动发源于六种知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与思维,当知觉进入意识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对其进行分别——是好的感受,还是不好的感受;是应当发生的,还是不应当发生的。由于人类一味追求愉悦、抗拒痛苦的本性,我们会竭尽全力试图留存愉悦的感受,泯灭痛苦的感受。

例如,当我们脑海中跃入过去幸福回忆的画面:“年轻时的生活是那么春风得意,一切是那么美好”,这段思维带来的幸福快乐会让我们贪求、执着且不肯放手。如若现在的生活处境不能提供给自己同等量的刺激和兴奋,那就会带来沮丧与失落的痛苦。

再例如,腿部摔伤之后,伤口所带来的刺痛感会促使我们本能地去厌恶、反感且奋力祛除,然而越是抗拒不舒适的感受,一方面基于精神交互与注意力固着,生理疼痛反而会越强烈,另一方面抗拒的心念本身又会滋生额外的痛苦,让痛苦重叠。

因此,令我们执取的从来不是流连忘返的回忆或疼痛难忍的伤口,而是其赋予我们的身体刺激——荷尔蒙、肾上腺激素、多巴胺等生理的反应。

我们唯一且永恒的欲望就是对正向感受的欲望,唯一且永恒的恐惧也是对负向感受的恐惧,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对于这两种极端的感受,若缺乏一颗平等心——好的想要个没完,坏的一点也不想要——那只会让痛苦更为深刻且绵长。

之所以我们会有贪求与排斥的习性反应,是因为无知,因为对身体内在发生的一切缺乏实际体验上的感知。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所贪恋与排斥的是身体内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时,只会执着于表象的事物——美好的回忆、伤口的疼痛。若能清晰观察到身心的实相,我们就会意识到痛苦缘起于对内在感知的习性反应。

具体到神经症的角度,很多患者误认为困扰自己的是客观现实,或者认知扭曲,如事业生活的不顺利,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不合理认识,对事物脏净程度的过分在意,对睡眠质量的偏执掌控等等。其实,客观现实也好,思维上的误区也罢,仅仅是表面现象,症状的核心驱动力是情绪与感受。

换言之,疑病症患者所追求的从来不是客观标准意义上的健康,而是“要觉得自己健康”的确信感;洁癖患者的反复清洁从来不是为了让物品在客观上干净、整洁,而是要满足内心“干净整洁的感受”。迫使神经症患者穷思竭虑、强迫性重复的从来不是对现实的认知偏差,而是焦虑情绪与不安全感。

通俗地来讲,表面上神经症患者认为自己在通过思考、行动去解决现实问题——检查身体确保健康、清理周围确保整洁——事实上只是为了缓解焦虑情绪所附带的不适感。之所以患者本人对此毫无觉察,是因为对身心感受真相的无知。

通过思维反刍或强迫性行为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虽然偶尔会起到效果,但在无形之中再一次强化了潜意识中贪恋愉悦,排斥痛苦的习性反应。最终痛苦会反复迸发,并持久跟随我们。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摒除“离苦得乐”的本能。因为从痛苦中解脱、追求精神愉悦从来不只是神经症患者所独有的,而是全人类的共性。这是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为了保障生存的本能。

思维在运算速度方面远远落后于情绪感受与本能,因此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大自然的种种挑战——灾害、野兽、饥饿——时所依靠的必须是生理本能与恐惧情绪,而不是细致的思考与计划。

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虽然我们已经具备高等的智慧,但理性的力量在情绪与本能面前依然孱弱得可怜。任何行为最终都会对应到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而负责传递信号的就是情绪,学名是神经递质。没有情绪感受的驱使,人类的机体就会如没有了电量的手机,没有了燃油的汽车,无法运行。

因此,大脑的决策只有一个衡量标准,也就是苦乐情绪的比较。避免痛苦的同时追求快乐,这是驱动我们所有思维与行为过程的根本。我们自认为的理性,事实上只是情绪与本能的附庸,这也就解释了神经症患者为何明知许多忧虑并不现实,但依然无法卸下对其的恐惧,进而在头脑中不断进行违背理性逻辑的思考。

在大脑本能的挟持下,我们从未真正意义上自由过。通常意义上,我们的理解的自由是“为所欲为”,但这充其量只不过是被欲望、渴求捆绑下无法遏制自己的冲动的表现罢了。真正的自由是不为贪求与排斥的惯性反应所束缚,不被大脑的本能所裹挟。

同样的道理,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表面上在思维之中挣扎,进行强迫性的重复是“自己的、自由的”选择,其实质只不过是被潜意识的惯性要挟了。真正的自由,永远是保持觉察,看到身心的真相,不为心所困,不为自我所困。

当然,"离苦得乐"的天性无法被彻底压制与克服,但我们可以在很大的程度内驾驭、改善它。降低对于愉悦的过分贪恋、对于痛苦的过分排斥,修炼一颗对于感受的平等心,这不仅是治愈神经症的关键,也对帮助芸芸众生构筑其想要的生活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