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讲堂:孩子的一些“小动作”可能是在向你“求救”!
今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从2009年至2020年,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10余年间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当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抑郁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由于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成因较为复杂,表现形式多样,不细心观察可能难以识别。
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儿童,由于智力发育水平及语言能力有限,他们很难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心理状态,一旦低龄儿童出现精神问题或心理问题,家长们更难发现。
事实上,孩子的某些“小动作”会反映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是这些向外界发出“求救”讯息的细微行为,可能会因为家长的疏忽或不在意而被“错过”。
如何识别孩子的“求救”信号?
孩子行为“异常”,应该怎么办?
孩子生病了,治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
一、“坐不住”、不合群、易走神……
这些“蛛丝马迹”里藏着孩子的健康隐忧
目前临床门诊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有三大类,包括精神发育迟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ADHD,俗称“多动症”)和孤独谱系障碍(俗称“孤独症”或“自闭症”),而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多以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为主。只要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
以孤独症、多动症和发育迟滞为例,孩子如果出现下列这些“小动作”,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专科门诊进行咨询、检查和干预治疗;
01、孤独谱系障碍(孤独症、自闭症)
孤独症的孩子在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缺陷,他们的行为、活动或兴趣爱好具有局限和重复的特点。儿童3岁前是发现孤独症的关键时期,孤独症的孩子容易出现“五不”行为:
一步:不看或少看。早期,孩子会出现目光接触“异常”,他们不喜欢和他人有目光对视,即使在和人对话时,也很少和他人有目光接触;
二不:不应或少应。孩子对父母或他人的呼唤充耳不闻,对自己的名字也不敏感,存在共同关注缺陷;
三不:不指或少指。孩子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也不会有目的地指向某个物品或手势比划等;
四不:不语或少语。多数孤独症孩子存在语言发育延迟问题;
五不:不当使用物品或感知觉异常。孤独症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己转圈圈,或持续注视旋转物品的行为,也会出现不当使用语言的情况,如重复说一些难以听懂、无意义的话。
0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多动症)
学龄前期:过度活动,格外活泼,例如会从摇篮里往外爬,以跑代走,不能安静听绘本,翻箱倒柜,过分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有时还伴有明显的攻击行为,经常招惹他人;
学龄期:多动症儿童主要表现为作业错漏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例如不能安静下来、好动话多,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发脾气,伙伴关系不良、常出现对抗或不服从行为,有时可能伴有品行问题。
03、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常在动作、语言、认知上都落后于同龄孩子。
老人常这样形容婴儿在1岁以内的发育水平:“二月抬头三四笑,五六认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栏,十站岁走学讲话。”
如果孩子到了5个月还不能抬头,6个月依然对声音不敏感,1岁还站不稳,2岁了还不会喊爸爸妈妈,那就可能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的问题。
早发现、早干预、坚持治疗是关键 ;讳疾忌医、心存侥幸、一蹴而就的心态要不得。
如果孩子出现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讳疾忌医或心存侥幸都会延误孩子治疗的最佳时间。
以孤独症为例,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医学上认为3岁以内是孤独症康复疗法的最佳干预期,因为年龄越小,人体的神经系统可塑性越强,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孤独症康复疗法的效果就越好。
如果干预及时得当,孤独症儿童也可以正常入学,适应正常社会交往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一旦家长观察到孩子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就要尽早就诊,听取医生专业的诊断意见,接受专业筛查、诊治,按时随访,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孩子还小,再等等、再看看”的态度,很有可能耽误治疗,加重孩子的病情。
从近几年门诊的接诊情况来看,青少年抑郁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抑郁症比较少见;但高年级的大孩子抑郁症有上升的趋势。”
龙军主任提醒广大家长
“其实家长如果更早一点重视孩子的情绪问题,可能就不会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龙军主任提醒广大家长注意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存在抑郁症状,即便孩子能坚持正常上课,也要及早就诊,不要“掩耳盗铃”地忽略孩子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对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治疗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智力正常的孩子也可能存在学习障碍
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正确引导很重要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总会失去耐心,指责孩子不努力、批评孩子不勤奋、质疑孩子不上进。事实上,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也有可能是“生病”了。
在医学上,生理疾病、智力发育水平、心理问题、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习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也可能存在特殊的学习障碍,甚至有的孩子可能出现一种以上的特殊性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等。
除了上述三种精神健康的因素,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还有很多:
1、内分泌疾病导致的学习困难,如甲亢等会导致孩子好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2、存在技能学习障碍导致学习困难,如阅读障碍,看书容易跳着看;书写障碍,写字时总是“缺胳膊少腿”;计算障碍,他们对数字不敏感,无法正常进行算术。
家长提问:如果孩子出现了学习困难,家长应该怎么办?
建议:首先帮助孩子找出不爱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原因,通过家长、老师以及医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通过专业的干预康复训练或治疗,帮助孩子改善学习行为;
其次,家长要有持之以恒帮助孩子的认知,改善孩子的学习困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毕竟“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另外,家长要有耐心,当孩子学习成绩出现波动,不要总用打压、批评、责备的方式去应对,要正确引导孩子,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老师要通过正面引导让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融入到集体当中,切忌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以免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问题而出现情绪问题或其他心理问题。
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建议家长们学会自我调节,尤其需要注意调整自身对孩子的期待。“家长不能因为自己毕业于名校,或者智商超群,就认为孩子也一定具备高智商或出色的学习能力,苛求孩子必须取得好成绩。如果孩子的智力水平普通,家长强行要求孩子在学业上‘拔高’、‘拔尖’,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要和孩子本身的能力水平相适应。”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