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增长的背后,不仅仅是药物原因 || 渡过父母学堂

文 / 将康小贴士
2021-09-18 00:21

【渡过父母学堂】是一个专注于帮助抑郁症家长的知识性服务号,文章内容与主题紧紧贴合抑郁症家长对于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疗愈孩子的日常困境,以高质量的科普文章助力家长成长。如果你想要了解抑郁症治疗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与抑郁症的孩子相处之道、帮助孩子更好的走出来,可以在微信搜索公众号渡过父母学堂(ID:duguofuwu),关注我们。

文 / 萤火(渡过父母学堂主编、青年辅导员)

普遍增长的体重

“服用抗抑郁药物这半年来,孩子胖了二十斤,出门别人都认不出来是他!”

孩子生病半年来,张妈妈见证了孩子从微胖界向肥胖界进军的全过程。眼看着家里的衣服孩子都穿不上了,回顾这半年孩子体型的变化,张妈妈不由得唏嘘起来。

其实不是不在意孩子的体型,只是想让孩子去运动或是少吃一点,孩子都坚持不下来。

另一方面,张妈妈也不断打听其他病友的情况,发现生病的孩子们体重增长是很普遍的事,半年增长十斤二十斤的孩子比比皆是。

而对于女儿患病的家庭来说,孩子体重的增长带来的变化好像更大。

青春期的女孩子本身就对自己的外貌非常关注,而体重不可抑制的增加无疑是对孩子的打击。孩子不愿意出门社交,难以鼓起勇气去面对曾经的好友与同学,并且因为长胖而感到更加自卑。

16岁的玉玉(化名)吃了两个月的抗抑郁药,吃药之前也听说过可能会长胖,她做好了心理建设,中间一直没敢称重。两个月后的某次称重之后依旧把自己吓了一跳:

比之前重了十五斤!

虽然她也知道服用药物对自己的康复有好处,可是她依旧很犹豫:

到底要不要继续吃药呢?

同样着急的还有玉玉的父母,虽然嘴上安慰着玉玉:胖点没事,咱们之后还可以减肥。可是父母还是很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是不是太大了。去医院复诊时,他们向医生反馈了这个情况,最后得到医生的解释:

“有的药物孩子用了之后确实有反馈说会长胖,但是目前你家孩子治疗还没法调药,还得再观察一段时间,等病情稳定下来再说。”

药物没法轻易换,而减肥又没法轻易减,孩子长胖貌似是必然的事。

对于患有情感障碍的孩子们来说,大部分都面对着体重增加的现实。

而短期内大幅度的体重上升对于健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即便是如今社会都在批判身材焦虑容貌焦虑,都在宣扬身材平等观念,但孩子们还是很难面对曾经苗条的自己与现在肥胖的自己的巨大反差。

更别提许多孩子们心中的痛就是曾经被外貌歧视或是被排挤,家长再多的口头鼓励与赞扬貌似都弥补不了孩子心中的伤痛。

那么情绪障碍孩子体重增加背后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总体来说归结为两点:

药物副作用和情绪化饮食。

令人担心的药物副作用

很多孩子和家长都会把孩子长胖归结为服用药物。

这一点,药物得背这个锅。

2017年,澳大利亚一项关于SSRI抗抑郁药与体重增加之间的为期4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未使用抗抑郁药的人员、每年服用1~2种抗抑郁药的人员和超过2种抗抑郁药的人员平均年增重分别为0.12、0.18和0.28千克。

2018年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横跨10年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服用抗抑郁药患者在至少6年的时间内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在治疗的第1年和第2年体重增加最为明显。在治疗的第2年,体重增加≥5%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46.3%。对于基线体重正常的患者,用药后发展为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升高(1.29,1.25~1.34)

为什么服用抗抑郁药物后会变胖呢?简单来说有以下三个原因:

(1)抗抑郁药物会增加食欲

抗抑郁药物抑制了肠道的饱胀感,引起食欲增加和代谢变化。抗抑郁药引起的5-HT2C受体下调会引起患者食物摄入增加。

(2)抗抑郁药物的镇静作用让人热量消耗降低

H1受体被阻断后,会发挥镇静作用,引起多睡、类阴性症状、精神运动性阻滞和驾驶技能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体的热量消耗。

(3)抗抑郁药物会潜移默化改变饮食偏好

抗胆碱能受体激活后,引起口干,增加饮用高能量饮料的概率。

但是这件事不能完全的解释短期内体重的大幅度增长。

抗抑郁药物的确会增强食欲降低耗能,然而要达到两三个月增长十几斤乃至二十几斤的状态,一定还有其他事发生。

而情绪化饮食则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生病后,食物成为重要安慰

孩子为什么会越吃越多?我们知道食物本身可以带来愉悦感,刺激多巴胺分泌。例如巧乐力与蛋糕等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带来的快乐可能是翻倍的。

人类的快乐可以从工作、学习、兴趣爱好、运动、与好友交谈……多种方式获得,而情绪障碍的孩子更在乎这样即刻就能获得的,自己能够掌控的快乐感。

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在社交中的地位,难以控制自己的学习成绩,可能也难以坚持运动;但是孩子可以选择吃哪种口味的冰淇淋,选择难受的时候点一份宵夜。

孩子从食物中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某种掌控感,也从热量中攫取多巴胺。

食物成为了孩子的某种安慰剂,特别是当孩子深陷于自己难以控制的负面情绪中时。

相信很多孩子甚至是家长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孩子做什么都开心不起来,那么如果吃东西能让他开心起来,这也不是坏事。

的确,如果吃东西能够成为我们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是有益的,然而体重大幅度的异常增长背后,一定蕴含着失控的成分。

孩子或许开始以暴饮暴食的方式来麻痹自己。

20岁的依依(化名)休学之后越来越觉得恐惧,对于重新返回大学校园,她心里完全没底。她知道要想复学,就要开始补习之前的功课。可是每当她拿起课本,铺天盖地的焦虑将她淹没。

她感到无法呼吸,只想逃避。可是玩手机时那种焦虑感也如影随形,她发现好像只有一边玩手机一边吃零食的时候,她会感觉轻松一些。自己的脑子与手都被占据着,自己的焦虑感会暂时减弱。

当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她脑子里的那些负面想法会暂时消退。于是她开始爱上了吃零食,渐渐的,她发现自己如果不吃零食就会焦虑,所以她不断购买零食,高热量的膨化食品最受青睐。

后来,她发现当她焦虑的时候得吃更多的东西才能缓解焦虑,于是她甚至半夜都会溜出家门去便利店购买许多食物。一旦开始吃,她就有失控的感觉,完全无法停下来。

在一个焦虑的夜晚,她可以吃掉2个大面包,1份炸鸡,1杯汽水,许多巧克力与冰淇淋——直到肚子撑到一口都吃不下去了她才会停下来。

每当她这样做时,她都会感受到罪恶感与自责感,自己好像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事。自己明明知道吃完这么多后自己会后悔,但是自己当时就是不受控制的做了。她开始责怪自己,因为负罪感,她开始控制自己的饮食,想要通过第二天少吃饭来弥补今天暴饮暴食的错误。

依依的计划持续了几天后,当她再次感到焦虑时,她束手无策,因为除了吃东西,她没有其他方式缓解自己的焦虑。

她再次选择了暴饮暴食。

她再次后悔。

随着体重的增加,依依感受到自己好像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变成现在的样子全是因为自己。

依依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她觉得很羞耻,难以向家人倾诉,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进食的状态。依依觉得这会显得自己很差劲。

依依的家里人注意到她的不开心和压抑,但是由于依依的有意隐瞒,依依的父母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暴食症的特征

  • 经常性的暴饮暴食

  • 暴饮暴食之后马上采取补偿性的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如呕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和禁食);·

  • 过分注重自己的身材和体重,以此来获得对自我的评价(对自我的感受)

暴食也分为两种:客观性暴饮暴食和主观性暴饮暴食。

客观性暴饮暴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常不到2小时)的进食量大于同等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进食量。

例如,依依的客观性暴饮暴食表现是吃掉了2个大面包,1份炸鸡,1杯汽水,许多巧克力与冰淇淋。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不是一种正常的进食行为。除了在客观上吃掉大量的食物之外,要把进食行为量化为一次暴饮暴食,进食者还必须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如果在吃掉大量食物的同时并没有任何失控感,则不能被称为暴饮暴食,而可能只是吃得过饱了。

但在依依大量进食的时候,她却有想要控制进食却又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她也感到根本没法控制自己的进食量。她就这样一直吃啊吃,直到身体无法塞进更多的食物。

当一个人进食的时候有失控感,但实际上并没有吃得太多,这种情况就称为主观性暴饮暴食。

例如,长期练习舞蹈的芸芸对自己吃什么和不吃什么有着严格的规定。有时仅仅只吃了一两块饼干都会让她感觉又是在暴饮暴食了。虽然一两块饼干属于正常的食量,但芸芸在进食的时候也会有失控感。

总的来说,情绪障碍的孩子体重增长一般是因为服用精神类药物而导致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是情绪障碍的孩子本身就缺乏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很容易“化焦虑为食欲”,形成情绪化进食的习惯,而导致体重增长。

从健康的角度来讲,短期内的大幅度体重上升并不是好事;

从心理角度来讲,让孩子面对前后对比如此明显的自己,也是一大考验。

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要尽可能给孩子以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