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文 / 第一心理
2021-05-14 18:1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多发病于个体的青少年时期,而女性的发病率要高于男性,它的主要表现症状为:对社交场合的强烈恐惧和忧虑,所以,社交恐惧症也是一种焦虑性障碍。

而在当下社会中,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青年人所面对的最大和最普遍心理问题,自然而然的,社交恐惧症也成为了阻碍青年人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的最关键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在路上散步突然遇到不太熟悉的朋友,会下意识地躲避对方的视线,害怕对方也看到自己;每次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都感觉不太自然,甚至有些痛苦,总想快点回家;对于结交新朋友,拓宽自己的朋友圈毫无兴趣,认定人际交往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述一系列现象,通常预示着这个人患上了“泛社交障碍”。

“泛社交障碍”指的是个体对社会总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一旦自己暴露在社交活动之中,就会感到心跳加速,四肢发抖,局促不安。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不断,久而久之,个体的社交能力就会下降,变得越来越排斥社交,这也会导致个体的内心长期处于一种压抑和封闭的状态,而一旦个体内心的平衡被打破,这种压抑的情绪彻底释放出来,个体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触及道德底线的危险行为。

宿醉体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一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强度的社交之后,整个人就会开始发懵,还会出现一些类似宿醉的症状,例如:头晕、冷汗、疲惫等等状态。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萧娜·考尔特(Shawna Courter)首先提出了“宿醉体验(social hangover)”这个概念,用来形容社交障碍者在高强度社交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萧娜·考尔特指出,患有“泛社交障碍”的人群,或者是性格特别内向的人群会在高强度的社交之中呈现出这种“宿醉体验”,究其根本,产生这种生理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高强度的社交耗费了他们太多的精力,给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压力。

所以,“泛精神障碍”的患者经历的社交场合越多,社交的规模越大,他们心中对于社交的恐惧就会越强烈,排斥感也会越强。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只会让他们最后拒绝再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交,也不再想和任何人交流,从而呈现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距离分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分区,第一:舒适区;第二:拉伸区;第三:恐慌区。上述每一个分区都对应着一种社交状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

我们人类的内心都有一些特殊的保护机制,而这些心理保护机制通常是具有一定的密闭性的,一旦,我们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威胁或者伤害,我们的心理保护机制就会通过阻断一切外界信息交互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在这种心理保护机制的影响下,会给个体一种只有不与外界交流才能最安全的感觉。

而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和交友方式让他们长时间地待在交友的舒适区之中,一旦他们适应了这种安逸的生活,就会使他们不再想踏出这个圈子,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了社交恐惧症的一员。

撕掉内向者的标签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性格的内向与外向不是人的固有属性,这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主观的判断一个人性格的特点,不能给别人随意地打上“内向者”的标签。

事实上,没有绝对内向的人,也没有绝对外向的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这些因素都是可以改变和互换的。

我们不需要因为外界评论我们是一个“内向者”,就被这标签所束缚,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掘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从而探寻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综上所述,人类其实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类是离不开社交的,良好的社会交往个朋友圈有利于个体在社会上的生存与发展。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hillip L. rice. Trans. Shi Lin et al. Stress and health.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