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3岁女孩坠亡,生前画面曝光:这个问题,早该重视了

文 / 周冲的影像声色
2021-03-13 00:51

今年两会,代表们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议案,层出不穷。

有人建议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有人建议全国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有人建议把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纳入医保。

……

这些建议的背后,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有许多孩子正在遭受抑郁症以及其他心理、精神障碍的困扰和折磨。

这种困扰与折磨,过去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许多本不该发生悲剧,一再出现。

无数青春年少的花朵,提早凋零。

去年年底,广州女生小谢,生命永远定格在13岁。

2020年11月24日,是小谢的生日。

她在病房中度过。

穿着病号服,趴在床上写作业。

非常认真。

手上插满针头,吃了一块小小的蛋糕。

后来又趴在便携床上写作业。

图源:头条新闻

生病也坚持学习。

怎么看都是一个刻苦的学生。

25日一早,又按时去上学。

看着也没什么异样。

下午放学后,小谢跟爸爸说要出去走走。

她拿着一根泡泡糖出门,还答应爸爸早点回来。

但晚上8点多,爸爸等到的消息是:

小谢从高楼上跳下来,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小谢生日的第二天。

也是小谢确诊抑郁症的第25天。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1%左右。

据央广网报道,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15-19岁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第四大原因。

2018年,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曾发过一篇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你知道中国是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吗?》。

报告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位青少年死于自杀,还有8位自杀未遂。

绝大部分青少年自杀案例,都与抑郁症状或抑郁症有关。

2020年9月9日,江苏南通市,一个13岁女孩离家出走了。

她是趁母亲睡着后偷偷走的。

2天后,女孩在河水中被发现。

不是意外。

不是他杀。

那天晚上有人在河边钓鱼,看到女孩轻生,把女孩拉上岸,还劝她回家。

但他们走后,女孩又跳下去了。

蔡女士怎么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

她说:“我只有这一个孩子,以前她跟我讲话都很开开心心的,我也没有骂过她。”

那为何女儿要如此决绝呢?

直到蔡女士找到遗书,才发现女儿并不好。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什么也不想做,变得好累,控制不住情绪。”

她的自我价值感极低。

“我好像就是个废物,好没用。”

图源:半岛都市报

她觉得自己是累赘。

“活着注定连累你,连累别人。”

字字戳心。

全是挣扎和痛苦。

只有无边的痛苦与绝望,才会让一个孩子走上这样的绝路。

家长的无知,造成了许多青少年抑郁症漏诊。

更有甚者,即使就医,也有家长拒绝接受。

《昆明日报》报道过一个案例。

两年前,小强读小学六年级。

他经常胸闷,头疼。

妈妈带他到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全部显示无异常。

直到最后在精神科,才找到答案。

小强被确诊中度抑郁。

情绪问题,通过身体疼痛反应出来,这就是抑郁症的“躯体化”。

其实,小强去医院前,在学校做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是抑郁症。

回家跟妈妈一说,妈妈根本不相信。

能吃能喝能睡的,怎么可能得抑郁症?

她说:“孩子交流一直很正常,觉得他是在装,为不想上学找借口。”

没想到,孩子真的病了。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医学博士杨建中,也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中学生和父亲,一起来看病。

诊断结果是孩子重度抑郁。

父亲非常气愤:“你凭什么说我儿子得了抑郁症?”

杨建中按诊断依据,一条一条解释了一遍。

父亲还是不信。

孩子最后崩溃大哭:“我和你们说过我不是矫情,我生病了,你们不信。现在医生说了,你们还是不信,到底要怎么样你们才肯相信?”

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普遍是这样的。

“抑郁症不是真正的疾病。”

“抑郁症是个人软弱的表现。”

这样的认知,让抑郁症患者第一反应是逃避。

否则就会受到歧视。

《谷雨数据》显示,年龄越大,对抑郁症的病耻感越强。

不愿求助、延误病情,最终自残自杀。

对于父母来说,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们总是觉得,“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会得抑郁症?”

但殊不知,孩子是家庭中最脆弱最敏感的。

作为父母,首先要承认抑郁症是病,承认孩子会生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讲过一个案例。

那是她一个同事的孩子,疫情之后成绩骤降。

说很抑郁,心脏会突然剧痛,不敢呼吸,每天都很痛苦。

但同事自己也很崩溃,医院家里两头忙。

孩子说作业太多,周末被占用。

同事很生气,难道老师不过周末吗?说孩子不懂感恩。

后来孩子情绪越发难以控制,总是歇斯底里地哭。

好在孩子接受治疗后,恢复得不错。

同事才意识到,之前做得远远不够。

她很感慨:“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才能做一个孩子喜欢的爸爸妈妈。”

千万不要等到孩子自残自杀,才觉得是个事。

另外,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有的天生皮实,不容易有问题。

有的天生敏感,容易抑郁。

林红就接诊过一个孩子,病因是老师体罚学生。

但被体罚的孩子没事,目睹体罚的孩子却病了。

那个孩子受不了老师对同学这样摧残和折磨,自己抑郁了。

抑郁症,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身上。

林红说:“孩子病了,往往都是家病了。如果这整个家的病没有治好,你只治其中一个人是不够的。”

去年,有一个博主的微博引发热议,评论五万多条。

点赞超高的是这条。

“我妈就是这样,在外人面前贬低我。”

微博内容是这样的,一个患抑郁症的孩子,复诊时还抓紧时间看书。

医生夸了一句:“这孩子真用功。”

没想到母亲说:“用功,假用功。”

言语里尽是嘲讽。

在公众场合,当着医生面前尚且如此,那在家里只能更多。

孩子不抑郁才怪呢。

林红还接诊过一个孩子,才三年级就天天和老师闹矛盾,闹到不能上学。

老师觉得很委屈,我正常批评,别人都没事,怎么他会暴怒?

最后发现,爸爸在家总打妈妈。

每次孩子看到都会报警,但妈妈又对警察说没事。

孩子就很生气。

更严重的是,每次妈妈又把伤口给他看,你看我这儿又紫了。

末了又说,儿子你快好好学习,等你长大了妈妈就跟你过,不跟你爸爸过了。

最终,孩子病了。

还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父母进行反省。

爸爸不再当着孩子面打妈妈。

妈妈也不再跟孩子诉苦。

家庭的问题解决没多久,孩子的问题也好了。

少年抑郁症如此普遍,后果如此严重,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该怎么办?

说起来,并不难。

首先,观察孩子的言行,发现情况及时就医。

家长有必要了解抑郁的表现: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入睡困难。

再严重的,出现意志消沉、自责、生活没意义、想自杀等情绪。

更严重的,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甚至自杀等等。

症状每天很长时间出现,持续至少两周。

但和其他疾病一样,抑郁症是一种病,也只是一种病。

抑郁症及时求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能够有效缓解心情低落以及失眠、食欲不振等相关症状。

不经过专业治疗,抑郁症很少好转,甚至会恶化。

只有正确的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才能改善。

第二、尽早反省、合理陪伴。

如上文所述,青少年抑郁症的诱因当中,家庭因素是重要一环。

亲子关系中的陪伴缺失、讥讽、贬斥、高期待、控制欲……以及父母婚姻关系不良,单方或互相贬低……

几乎每一种非良性的亲子或夫妻相处模式,都容易引发青少年抑郁。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旦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应该听从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医生的建议,有针对性地改变亲子相处方式或夫妻相处模式。

还有,抑郁症病人的陪护,与日常朋友间的开解不同。

下面九条原则,是陪伴青少年抑郁症的黄金法则:

1) 聆听。

2) 不要说“振作起来”“高兴起来”

3) 不要说教,温柔相伴

4) 原谅孩子无心说的话

5) 接纳现在的他

6) 即使没有好转也不要自责

7) 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8) 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大惊小怪

9) 不要对孩子的言行进行内外归因

年龄越小,受环境影响越大。

治疗起来,症状调整也越快。

所以,如果孩子病了,希望父母能早日发现,早日带孩子治疗。

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让孩子独自面对。

不要在发生悲剧后,才后悔莫及。

最后,希望你看完能分享出去,让身边人能多一点了解。

作者:水门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