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无药病房”惹争议,“不想吃药就不吃”行吗?






2020年8月,BMC Psychiatry杂志发布“无药病房”诊疗团队的定性研究。该文显示,基于对10名患者的访谈,“无药治疗”是以患者为中心,向精神疾病优化护理迈进一大步,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建立更理想的医患信任关系。批评者称,该研究缺少对照,方法不严谨,意义有限。扬•伊瓦尔•罗斯伯格认为,“无药治疗”就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精神病学实验。“患者被允许接受社区治疗,不受约束。有些人服食迷幻药,行为倒退为幼童。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方式无效。”马格努斯•霍尔德表示,截至目前,“无药治疗”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基础。但他已申请研究项目,追踪“无药治疗”的远期预后。“这是个巨大的错误。”精神病专家托尔•拉森(Tor Larsen)也表示担忧。他援引巴黎皮提耶医院首席精神病专科医师约瑟夫•巴宾斯基(Joseph Babinski)的故事称,多数未经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并不会主动意识到自己病了。“1914年,两名病人引起约瑟夫•巴宾斯基的注意。两人都是右脑受损,导致其身体左侧瘫痪。但他们坚称自己完全正常。约瑟夫•巴宾斯基向其中一人推荐电疗,对方回答,为什么要电我,我没问题。”约瑟夫•巴宾斯基为此发明一个术语“病感失认”(anosognosia),字面意思就是“不知情”。该术语被编入“精神病学的圣经”——《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包括精神分裂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等,都可能出现“病感失认”。托尔•拉森说,有研究显示,30%未得到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可能犯罪,或对他人施以暴力。“病情最严重的人,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病了。所谓‘无药治疗’的自由,会剥夺许多重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权。”2018年,奥斯陆文学会堂(Litteraturhuset)举行“精神疾患‘无药治疗’辩论”。礼堂座无虚席。观众包括专业精神卫生人员,患者以及制药企业人员。马格努斯•霍尔德的发言,一度让礼堂消声。他说:“从精神病学角度看,有些患者不需要药物治疗。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基于此,我们可以选择不给任何人服药,也可以选择给每个人服药。这些年来,精神病学诊疗选择让所有人服药。假设这是最好的治疗,用药应该使其病情好转。那为什么他们仍持续用药?”对于“无药治疗”,挪威精神病学协会决定保持开放的态度,并在其年度会议设专题讨论。“这是挪威精神病学全面变革的一步。我认为它行得通。若这一点被最终证实,那精神卫生系统就必须改变。”马格努斯•霍尔德表示。参考资料:
1.“It means so much for me to have a choice”:a qualitative study providing first-person perspectives on medication-free treatment in mental health care.BMC Psychiatry.Published 08 August 2020.volume 20,Article number:399(2020)
2.How Norway is offering drug-free treatment to people with psychosis.BBC
3."Medication-free treatment in psychiatry"with Dr.Magnus P.Hald(UNNÅsgård,Tromsø,Norway).Youtube
4.The Door to a Revolution in Psychiatry Cracks Open.Mad In America
5.在没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情况下治疗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17年第95期第3号.2017年3月,165-240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