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教育中的主导者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这样写道:“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但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最复杂、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各自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孩子的养育和造就.”
提到教育一方面是“学校教育”而另一方面就是“家庭教育”。在面对“学校教育”时,部分人对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持否认态度,认为教育制度落后,就拿“高考”来举例,高考是国家人才选拔机制的一种,其通过分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优秀,这也给我们的孩子压上沉重的负担,所以不可否认的是,“高考”本身是存在局限性的,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只能使用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而且在短期之内是不会改变的。
众所周知,“高考”无法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它也许能决定你上什么样的大学,但决定不了你过什么样的人生。正如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而是全面发展型的人才。因此对于目前“学校教育”出现的弊端,家长们更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一项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孩子要求多,说教少;指责多,反思少;在家长价值取向调查中显示家长普遍重视的是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德育和思想的培养。家长们可能过多的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事业上,才会把孩子全权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但这种做法是不太明智的。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陪伴是老师替代不了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在陪伴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那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正确的、科学的、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
兴趣是孩子很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所以家长在面对“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的观念时,应该在生活中多观察,发现孩子的爱好,并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孩子一定会给你出乎意料的成绩。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有多少父母和教师假教育之名,在扼杀孩子想象力而不自知。
从本质上,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是上天赋予的礼物,他们从小就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最需要做到的应该是引导他们找到答案,而不是开玩笑的告诉他们“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也许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幼稚,但其实孩子的潜力和未来发展的空间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所以,请父母相信,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天还要大。
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父母或许是过多的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成绩方面,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想法,那么父母如何学会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呢?
一、 让孩子敞开心扉向父母“诉说” ,父母要学会“听”。
二、当孩子在沮丧难过时,首先了解发生了什么,并非单一的说教而是给予鼓励。
三、主动和孩子沟通交流,比如“游戏”、“运动”,学习不是你们唯一的话题。
四、和孩子聊天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多肯定他。
五、学会对孩子说“我爱你”,这是父母最好的鼓励。
棍棒之下未必出才子
中国古代主张“不打不成才”的观点,这种想法至今仍旧活跃在部分父母的潜意识中,当然这种观点未必是绝对错误的,但是在现代化的科学教育观中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个性独立,棍棒之下的孩子只是会好好学习、听父母话的人,而不是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且过度的打骂教育会挫伤孩子的自尊,打击他的自信心,父母可以进行适当的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
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成长”。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孩子在感受到这种负面情绪后,性格也会变得挑剔、易怒。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形象,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真正的科学教育是注重孩子知识、能力、心理全方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父母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孩子,让孩子可以快乐的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