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笼中鸟”般被关在精神病院的患者,如何走出“精分”深渊?

文 / 白衣天使方大头
2020-12-09 09:56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是难治之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更是高复发、高致残、高危害、高负担的疾病,不仅令患者还让家属深受其害。

精神疾病治疗的难题 患者宛如“笼中鸟”

药物治疗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因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理想的药物治疗,即使有新药层出,总体疗效依然没有根本性改观。在长期药物等传统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一直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难题。

尤其是对于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传统内科医院基本都以隔断式住院治疗/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当前症状无法得到控制时,就增大药量或联合用药,彻底无法控制症状时就实行与外界的住院隔断治疗或让患者家属自行将其关在家中。

被封闭的患者,恍如“笼中鸟”与外界彻底隔绝联系。在《人间世》第二季中就曾纪录了这样一群精神疾病患者:他们有的人被送到医院后家属就不管了,有的人在精神疾病医院住院长达10余年仍未出院,在这些患者群体中,有人觉得自己是伟人,有人和自己虚构的“女友”恋爱,有人在幻觉妄想,长期寝食难安。在我们临床接诊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患者,长期赤身裸体,锁链缠绕,独自生活在小房间里。

或许这种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疗效”,但却忘了治疗的初衷——治疗不单单是为了减轻或消除患者精神症状,更重要的是助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生活,回归社会。而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脑立体定向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让“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可以摆脱束缚,重回正常生活。

然而,精神外科手术治疗却难受部分坚持传统治疗的群体的待见,他们认为手术无效,手术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变傻、致残,种种观点令他们阻止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权利。

我们并不否认药物等传统治疗的疗效,相反,对于早期病程在1~3年的精神病患者,我们更建议他们采取持续足程、足量的药物治疗,以控制好症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而对于药物无法控制症状,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更建议他们勇于选择手术弥补治疗空白。

正视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精神外科手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黑暗时光,这也是令“传统治疗群体”揪住不放的症结所在。但“一棍子打死”的想法可行吗?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我们不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吗?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MRI、CT等影像学系统之后研究发现,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大脑边缘系统中情感环路上神经核团的递质分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手术计划系统根据患者核心的精神症状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和靶点组合,可以对不同症状的精神疾病患者起到对应效果,并且术后没有其他并发症,患者的言语、行走、阅读、思维等功能都保持正常——这就是现代医学技术下催生的结晶:脑立体定向技术。

而我院脑科中心目前引进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升级了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该技术能显示人体大脑中重要的神经纤维传导束,可视化靶点,进行精准定位精准治疗,避免对患者形成的“二次”手术损伤,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该技术可以根据患者异常的精神症状实行多靶点神经调控,相比以往的单靶点手术,能更好的控制患者复杂、多样的精神症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精神症状,其靶点组合也不一样,具体的靶点组合方案、手术路径设计等都需要患者经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后才能确定。常见的靶点组合大致如下:

除此之外,手术相比药物的优点还在于手术可以阻止精神疾病呈渐行性加重,药物治疗之所以无法稳定控制患者病情,是因为患者自身抗药性或病情发展,无法阻止精神疾病渐行性加重,从而促使患者病情越来越严重,复发频率越来越高。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精神疾病渐行性加重会被打断,从而持续稳定的回到正常人生活中。

令人痛心的是,我国目前仍有许多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或常年滞留在精神病院中,或常年锁于小黑屋中。身为医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正视精神外科手术,一起助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