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是“太善良了所以得了抑郁症”,说得对吗?

文 / 健康源于生活
2020-12-01 10:10

接上回:信念对治疗抑郁症很重要,但很多人在受“假积极”的毒害

改变人的观念有多难?NLP第二项假设第一条陈述: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的观念有多难?闻名世界的作家茨威格因为信念崩塌而选择自杀,因为“重新开始是需要特别的力量的”。

人生事务所,迷茫青年与未来的他从“需求”谈到“自我平衡”,又谈到“信念”,不说酣畅淋漓,至少也有十分快意。这是和知己、知音聊天的福利。可惜,三观相符的知己、知音大概只有从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未来未来,过去可留,坚持写日志真的很有必要,等你需要知己、知音的时候,去翻自己的日志就好。

迷茫青年有些苦恼地说:“可是,现实当中有多少人相信‘人性本善’呢?”

未来的他笑着说:“人性本善,简简单单四个字,纷扰几千年。孟子论证人性本善的例子是见到有陌生的孩子遇到危险,人都会产生恻隐之心、不忍之心,荀子论证人性本恶的依据是人类婴儿以自我中心完全自私自利的客观现象,他们说得都对。”

迷茫青年说道:“所以,关于人性的争论还有性纯、性杂,性可染、性不可染。中国古人关于人性的讨论涵盖了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各种理论。”

未来的他点头:“人性肯定不是纯粹单一的,人性很复杂,人性肯定有可以改变的部分,也有无法改变的部分,而且,用实证科学的视角看,性善、性恶的问题属于规范性问题,不属于描述性问题。中国古人有‘性无善无恶’的说法,也非常有道理,至少和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非常契合。”

迷因有机体,具有传播力的文化,“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属于迷因

迷茫青年叹气:“我觉得我必须收回自己的话,‘人性本善’这种说法不对,准确说该是‘人性本杂,善念常存,恶念难消’,人性原本是自私的,自私的基因决定了这一切。”

未来的他摇着头说:“不,孟子说得对,人性本善。人类婴儿属于早产儿,因为直立行走造成女人骨盆狭窄无法生育大脑发育成熟的胎儿,所以人类最初的一年完全离不开母亲的抚育,这个时期的婴儿几乎没有自我意识,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说,母婴意识一体,存在全能自我的自恋,所以表现得非常自私。可是,一岁之后,基本上可以独立活动的幼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道德倾向。”说完,他在白墙上投影了一些内容。

耶鲁大学婴幼儿认知研究中心——婴儿是否有先天道德感? 大卫·弗兰克与保罗·布卢姆的经典实验。给1岁左右的孩子看动画,动画里的三角形助人为乐,正方形却爱捣乱,然后让孩子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孩子会选三角形。给1岁大的婴儿看玩偶戏,三个角色在玩球,中间的传球给右边的,右边的传给左边的,左边的带着球跑走了,然后,三个玩偶面前各摆着一件完全相同的玩具,婴儿可以选择一个难走,绝大多数婴儿会拿走那个坏玩偶面前的玩具,有的还会敲那个玩偶的脑袋一下。

未来的他补充说:“保罗·布卢姆有本书叫《善恶之源》,指出四种天生的道德本能,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感受他人痛苦并希望消除这种痛苦,喜欢平均分配资源,渴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人的善良本性在人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充分展露,所以社会风气有重要影响,如果认为帮助别人意味着自己惹上大麻烦,人的理智会抑制住善的本能。”

迷茫青年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人都有天生的道德感,但有的人道德感强有的人道德感弱,有的人成长过程中变坏了,失去了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了防止受到这些坏人的伤害,善良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本能。”

未来的他说:“破坏人性之善的恶,最普遍最厉害的是贪婪,其次是嫉妒,然后是愤怒。愤怒很容易被自己和别人观察到,嫉妒很容易被自己发现,贪婪则很难被人发现。贪婪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有个概念叫‘习惯化’,通俗解释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一旦熟悉了习惯了,人就会认为理所当然,这个时候,人就会忘记之前的欠缺状态,开始‘得寸进尺’,而且觉得阻挡自己的人都是坏人。”

迷茫青年眉头紧皱:“不断前进难道是坏事吗?就像孟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所宣扬的,‘私人恶德即公共福利’,贪婪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动力,不是吗?”

未来的他愣了下,随即说道:“你说的也对。贪婪就像人性,并不单纯,对人的影响也非常复杂。我想要表达的是,对美好事物或有益人类的东西的贪婪可能带来巨大伤害。在布卢姆的《善恶之源》里讲到一个例子,一个女人把别人丢失的猫扔进垃圾桶并盖上盖子,猫的主人把监控录像上传网络,网络上的人开始人肉搜索这个女人,扬言要惩罚这个女人,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贪婪的表现。还有,阿伦森在《谁会认错》里讲到美国执法机关刑讯逼供和审讯诱供的现象,我认为也是贪婪的表现。”

迷茫青年想了想,问:“你的意思是,不能放任本能冲动,要始终保持克制?”

未来的他说:“可以这么理解。人很容易好心办坏事,在我看来,好心办坏事的根源在于贪婪,这种贪婪可能是企图控制不可能控制的事情,比如父母企图为孩子规划好人生路线,也可能是企图消灭一切坏的东西,比如对偶尔犯错的人毫无宽容、宽恕之心。更重要的,我认为人的向善之心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导致抑郁症。

迷茫青年疑惑地问:“向善之心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导致抑郁症?什么意思?是说抑郁症患者因为太想得到好的结果所以得了抑郁症?”

未来的他仍然是先肯定再解释:“有这个意思,不过,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要复杂得多。我想强调的是‘不知足’,‘不感恩’。不是说抑郁症患者不好,不善良,而是说抑郁症患者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更好’,‘应该做得更好’。自责、愧疚、懊悔、恐惧、焦虑,都是某种形式的贪婪。”

迷茫青年说:“贪婪破坏人性的善良天性,那么,抑郁症患者究竟是善良多呢,还是?”

未来的他耸了下肩:“从动机上看,抑郁症患者是善良的,不但没有伤害他人的心思,而且想要大家都生活得更好,从行为上看,有的抑郁症患者习惯了自我挫败,常常关键时刻掉链子,有的抑郁症患者因为无法排解痛苦而自残zs让亲人非常痛苦,有的抑郁症患者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自己的家庭。”

迷茫青年苦笑道:“这又不是抑郁症患者想要得到的结果!”

未来的他表示认同:“的确是这样,可是,越是不想要却越是走不出来,越是不断地制造这样的坏的结果,这样是不对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不是没道理。”

迷茫青年有些生气:“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最讨厌这句话。”

轮到未来的他苦笑,心想,你太敏感了。他说:“我想说的是,抑郁症患者的问题可能是善良却不相信善有善报,善良却充满恐惧,善良却没办法信任别人。”

迷茫青年疑惑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未来的他继续解释道:“希望消失的地方是恐惧产生的地方,失去希望的生命会日渐枯萎,失去希望的心灵会陷入迷茫,缺少那些让人拥抱希望的信念,就容易患上抑郁症。”

迷茫青年说:“这和贪婪又有什么关系呢?”

未来的他说:“我换个说法你大概就能理解了。我说的贪婪不是物质欲望的贪婪,我说的贪婪是不满意现实、不接受现实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贪婪最终会导致脆弱的完美主义,也会导致人失去希望。”

迷茫青年皱着眉说:“感觉绕了一大圈还是在说前面说过的内容,信念,自我平衡,社会期望与自我期望,没有新东西。”

未来的他哈地笑了一声:“你这种看法不就是一种贪婪吗?你是不是想要我把所有真理一次性展示出来?这种期望符合现实吗?”

迷茫青年若有所思,但还是不服气:“就算你说得对,不切实际的期望带来了问题,但是,这不会改变动机是善是恶,你不能因为行为结果不如人意就否认动机。”

未来的他摇头,说:“我明白了,我说贪婪是一种恶,所以你认为我在说抑郁症患者患病根源在于恶而不是善,对不对?”

迷茫青年答道:“可以这么理解。”

未来的他说:“抱歉,是我没有表达清楚。在我看来,动机是分层次的,意识层面的动机和潜意识层面的动机并不是一回事,在潜意识之下还存在无意识,意识层面追求善,潜意识层面因为恐惧而想要逃避或抓住不切实际的目标,无意识层面则是贪婪。”

迷茫青年回击道:“无意识层面指的是什么,基因吗?基因是自私的,以复制自身为唯一目标,所有人的基因都是贪婪的,不是吗?”

未来的他有些无奈,想了想说:“乐观和悲观的确存在基因层面的差异,乐观的人具有显性的羟色胺转运体长基因。基因让一部分人更倾向于悲观地看待事物,这部分人渴望美好,却认为美好可望不可及,而乐观的人很容易感到满足。”

补充说明:关于乐观基因的说法来源于《理性乐观派》。这一节未尽问题下一节继续。我以前通常将人性与生物性区分开,认为生物本性自私,人性则倾向于合作共赢,然而,这种看法漏掉了蚂蚁、蜜蜂、珊瑚虫等群体生物。对群体有益的行为会被当做善,如果行为利他动机利己呢?如果行为由基因决定呢?想要明确而简单的结论怕是不可能。放下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