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忘老师:说说伤寒与温病,仲景的不传要方
本 期 导 读
谁说《伤寒论》不讲温病,不治温病的。
这次给大家讲解一下《伤寒论》与温病的相关分类、辨证治法和其中存在的历史误会。
《伤寒论》里面有没有温病?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中医误认为,伤寒论没有温病及其治法,并创造新的理论,实际根本无法与伤寒论的温病体系相比。
这是有原因的,除了概念上的误会,伤寒论文本的讹误,以及被删的某些内容,结合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认为伤寒论无温病,是典型的误解。
温病又叫做热病。《脉经》「热病阴阳交」篇,正文中第一句开头又作「温病」,可见热病与温病同义。
《素问·评热病论》首句论「病温」,也默认热病即温病。
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伤寒论》是否包括了温病,能不能治温病?
伤寒论中有没有温病、热病概念?
首先我们要知道,伤寒论是张仲景对汉代医学的经方与医经内治法的全面理法梳理,整合为一体,是汉代医学理论的高峰。
西汉仓公就提到过温病。比如,遂医五石散案,是温病误用热药发痈疽而死。其次,仓公案中还提到了古医经的「热病阴阳交」,是温病重症、死证的类型。
这部分内容,在《脉经》和《素问》等重复出现论述。再次,仓公的火剂汤,是「逐热」清热类型的方剂,是可以用于治疗温病的。水火之剂中的火剂,是清热剂,含有温病类型。
另外,汉代以前各种古籍都提到了暍病,也就是中暑。比如先秦的《荀子》,汉代的大戴礼记,淮南子,汉书,说文解字,等等,说明汉代以前就有热病、温病的认识与治疗、预防,有着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可想而知,作为对两汉医学理论的总结归纳与重塑的伤寒论,没有温病论述,是不可能的。有书为证,伤寒论中不仅有中暑的论述与急救,还有: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有温病的明文。
其次,在《外台秘要》卷一中,有一段华佗论伤寒。我们在硬核伤寒论前面几期重复提到过此内容,为什么呢,因为华佗这一大段,后面有个说明:「仲景、千金同」,就是说唐代的伤寒论里面,有相同的一段内容,但是今本伤寒论没有这一段,被删掉了。原因很多。
首先是对华佗论伤寒的误会。
对比《外台》卷三论天行,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是同样的论述内容,也就是温病被误为伤寒。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晋代到唐代有一个普遍的观念,「热病皆伤寒之类」,伤寒是个泛指的概念,因此发生一些误会,比如华佗论温病、时行,就被误为伤寒。
同样类型的误会也出现在《金匮要略》中,比如「狐惑之病状如伤寒」,本该是「状如百合」。这种误会其实还有很多。加上北宋新校正校书再次误会后,问题就越来越多。
最大的问题是,丢失了论述温病治疗的相关内容。
伤寒论六要素已经指出伤寒论七病的基础中,中暑是发于表的温病类型,与伤寒不是同一类。
关于这一点,唐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中有过着重强调:
「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
张仲景的伤寒论,包括了伤寒与伤热两种治法,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便「极与仲景本意相反」。
而伤寒泛指温病,除了造成温病概念与治法的丢失,采用「太阳病」去命名伤于风寒,与伤于暑热中暑,两种不同治法的疾病,是「三阴三阳」「六经」得以成立的关键,完全违背了张仲景的本意。
这种不切实际虚伪附会的理论,对中医理论及其临床,造成了上千年的破坏。
以上说明,伤寒论有温病的明文。加上被删除的与华佗论时行同样的内容,以及散在删繁、刘涓子、小品方、千金、外台等的温病治疗内容,都是汉代以来,与张仲景同一体系的治疗方案。历史的偏见与误会,必须破除。
带大家学会温病法度
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为了破除对伤寒论的偏见与误会,提出伤寒论的温病理论,及其辨证治疗方药体系。
除了为伤寒论正名,还要教会大家张仲景是如何去分类温病,并且对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基于此,才有可能与后世的温病学说进行比较判断,到底谁高明。
跟往期课程一样,大家按照听课、做笔记、每天诵读或者抄写温病篇条文的学习步骤,逐一了解温病篇的真相和其理法方药体系。
课程学习群里也会有日常的案例交流分析,促进大家进行模拟开方,培养大家的临床实用能力。坚持贯穿六要素的递归方法,让大家以简洁、简易的方法,掌握《伤寒论》温病篇的重点药法方剂。
此外,由于温病体系及其危重顽病的治疗,历代如「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而要方所治疗的大病顽疾,包括石发、痈疽、虚劳、劳复等疑难病均涉及温病治法,如果没弄明白温病的体系理法,则很难学会其他疑难顽疾的经方治法。
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大家弄明白《伤寒论》的温病体系是怎么一回事,会用《伤寒论》六要素辨证、开方,切实提高临证实战能力。
期待与大家同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