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不一定百分百应验, 教育孩子可供参考

文 / 最美女人
2017-07-09 18:15

家庭教育是一门特别费心的课程,若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用心,那结果往往会不尽人意,父母意图过于明显还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适当了解一些“心理学”上的规律,并让这些规律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进而引导孩子成为家长理想中的“人上人”。

德西效应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玩耍,不断尖叫,令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都年轻了,这点钱聊表心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老人门前玩了。老人这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当每个孩子只得到2美分时,他们生气了,"一天才2美分,在这玩没意思!"于是去别处了。

这是心理学家德西首先讲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将孩子们"为自己快乐而玩"的内部动机变成了"为得钱而玩"的外部动机,他凭借操纵给钱多少这个外部因素,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也有显现。比如,父母也能会激励孩子,考多少分就给出相应的物质奖励等等。然而,正是这种过于现实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的目的转移了,如果得不到物质刺激,兴趣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父母们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正确的方式强化孩子学习的动机,增进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如果要奖励孩子,尽量授予一些有助于学习的东西。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将一群小白鼠按随机顺序分为两组:A组和B组,然后告诉A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饲养员,说B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组老鼠分别进行了穿越迷宫测试,发现两组老鼠有明显的区别,A组的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想,这种效应会不会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被圈的学生更聪明。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来到这所中学收取反馈,结果那几个被他圈过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前几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是暗示作用。

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可能会收到一些心理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为孩子施放心理暗示最直接的人。如果总是给孩子带来消极和不良的暗示,说孩子不够聪明,不够优秀,这会使其情绪受影响,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程度。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多给以肯定和鼓励,用满满的正能量填充子女的内心,那么,孩子未来的成就很可能和家长的期望值成正比。

增减效应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食堂里打饭的师傅如果不想引起众怒,那他在给食客打饭时就该先打不满一勺,然后再往盘里添上一点,而不是先打一大勺,不好意思打多了,再从勺子里抖出来。

我们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也喜欢一分为二,分别说说缺点和优点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不太理想的沟通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家长不妨试试"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然后再挑出孩子的闪光点地给予赞扬。

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讲课。起初几分钟,他感觉牧师讲得不错,准备给教会捐一笔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讲,他就有些不耐烦了,看看口袋里有多少零钱就捐多少吧。又过了好一阵,牧师还在喋喋不休,于是他决定一毛钱也不捐。牧师谢幕开始让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已经有些恼怒,不仅没有捐钱,还趁人不备从盘子里抓了一把钱。

这种强度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于持久,引起人们极不耐烦或者反抗的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的更多例子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生。当孩子有了过错,父母可能会再三地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从而使孩子的内心由内疚变成不耐烦,直到反感讨厌,然后会滋生反抗心理,导致和父母的发生冲突。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可重复过度,要多注意方式和语气。如果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家长要换个角度、换种说辞,孩子才不会感到自己的小辫子被揪住不放,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有所削减。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谁的威力大,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是一个劲地吹,所到之处天寒地冻,人们为了抵御寒冷,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则是暖风拂面,让人感觉身体发热,便纷纷脱下外衣...所以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它能感知人的本能,顺应了人的需要。这种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中如果采用呵斥吵骂甚至动手这样的负激励是不可取的。父母需要尽量展示温情的一面,用内心的感受去实实在在地表扬孩子,给予孩子前进的动力,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霍桑效应

建立在美国芝加哥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通讯设备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职工福利,但工人们仍然充满意见,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专门对工厂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专家耐心倾听了工人对厂方的各种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难情绪,但又不能彻底释放出来。作为家长,一定要找个合适的时间和欢迎跟孩子谈心,在谈话过程中,还要耐心引导孩子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困惑和不满。孩子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会感到轻松畅快。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无忧无虑,生活中也会充满自信!

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稍高一点的要求,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完成了,父母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接受一系列挑战,奔向更高的目标。

蝴蝶效应

这个效应看起来有点玄乎,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因素的带动,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父母话语的表述,问题的处理,在孩子面前都应该谨慎。如果在孩子内心埋下了某个错误的种子,说不定贻误孩子一生。

木桶效应

一只由木片竖着拼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也叫作短板效应。

一个学生学习的成绩总评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都是组成这个木桶的一块木板。孩子成绩的形成不是靠某几门成绩优秀的学科,而是取决于所有功课的整体状况,如果有了相对较弱的课程,就就特别显眼。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偏科”现象时,应及时提醒孩子,让他在这门学科上多投入些精力,做到查漏补缺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