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人到老年,与其没有质量地活着,不如有尊严地离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大国,并在未来还将以最快的速度延续老龄化。所以,养老问题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
虽然医学技术的发展早已大幅度提升了人类的寿命,但也导致很多老年人并未合理规划好较长的养老生活。
但由于国内老年人的数量实在太过庞大,仍有一部分老人很难得到赡养。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为养老问题带来差异,很多农村老人本身的养老意识也并不高。
各类慢性病频频发作老龄化的到来使很多慢性病的发生率与种类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四大类,每一类都被堪称为老年人的身体杀手。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指出,我国大约有3亿名慢性病患者,其中一半都是65岁以上。
曾有研究预测,2029年35-84岁年龄段的中国冠心病绝对患者数量将比2020年增长64%,如此高比的增长率对当今医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一个人生病对全家来说都是不幸的,不止病人本身要与病魔抗衡,其家庭成员也需要在其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
很多老年人本就生长在贫困的年代,深知钱财对家庭的重要性,即使富足了也会选择能省则省。如今却因为自己的身体,又将得以小康的家庭拖入深渊。
虽然人命的确大于金钱,但老人大概率会感受到无尽的自责。
自我完整与绝望期冲突在成年晚期,人们会如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面对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这个阶段的老人难免会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感受到与年轻时期的差距,极其容易陷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一时期,他们会见证自己的同龄人随着岁月离去,这种情形又会带来更深的困苦。
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回顾一生时感到丰足、创建幸福人生的人才不会惧怕死亡。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很难感到圆满,都是遗憾多于满足,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死亡感到惧怕。
日本东京曾被评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城市,但2019年统计发现,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高达2.5亿,占比达到18%,预计到2027年,老年人口占比将提升到20%,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以这样的老龄化速度追上东京是指日可待的事,而老人该如何过好余生,一直是大众聚焦的热点。
子女无法时刻陪伴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定居后,便想接父母来更好的城市生活,可尝试过后却发现,父母离开了习惯生活的地方,很难感受到快乐。
于是,他们为父母聘请专业的护工来照顾日常起居,但屡屡报道的保姆虐待老人事件又让子女们不敢冒如此大风险。
年轻人每日都需要为生活拼搏,实在没有过多时间照顾父母,这既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大事,亦是老人的烦心事,身体机能的下降让他们药不离身。
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约有4000万人,其中老年痴呆患者达到900万人,这些病的治疗大多都只能靠药物延缓病情,很难彻底根治,需要家庭多多费心。
未必每个子女都是孝顺的,社会中不乏有人在得知父母患病后,为了逃避责任而选择抛弃父母。
现在很多老年人,并不只需要面对身体折磨,长期的患病和慢性疼痛会让他们对生活产生毫无希望的绝望情绪,陷入自我怀疑,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是家庭的拖油瓶、害人精。
所以,面对这样两难的情形,不少人都呼吁安乐死,让饱受病痛的老人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低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