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00万社交恐惧患者: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见了熟人绕道走

文 / NANA谈健康
2020-10-31 09:40

NA姐之前看到过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大意是指身为一个职场中的人,真正的工作内容只占3%,而剩下的97%是社交,这也是导致不少人离职的原因。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中让人失望的并不是工作有多么繁琐或沉重,而是不知道怎么和同事和上级领导相处,这只折射出当代社交恐惧症的冰山一角。

不管是在职场中,生活中、校园中,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社交恐惧就无处不在。在美国,社交恐惧症早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在我国,随着80和90后的成长,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以往人们常常将社交恐惧症和胆小、内向划上等号,可实际上,这并不是一回事。在美国,大约有1500万名社交恐惧症患者,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心理问题,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恐惧社交?

而在我国,社交恐惧症普遍年轻,大多集中在16到25岁之间。专家认为,80后和90后的成长阶段正好赶上了网络大爆发的时代,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面对面交流。

第二个原因是80后和90后群体,独生子女很多,性格比较自我,在沟通和社交上容易出现障碍,一旦出现社交挫折,便会向自闭症的方向发展。

一个男子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因为第二天他必须在公司的大会上汇报工作;一名女孩不喜欢在超市结账,因为她讨厌别人看自己;更有甚者重庆一名女孩因为高考失利便开始封闭自己,七年时间一直呆在家里不出门,最后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经过积极的治疗才有所好转。

类似的情况在社会上比比皆是,无论是男还是女,社交恐惧确实是他们内心挥之不去的阴影。

网络催生了零距离的虚拟社交,但是无处不在的泛社交状态,让个体很难从中抽离出来,所以很多人陷入其中就愈发不能自拔了。


这成为很多人和现实脱节的一种体现,而且在现实中,一些社交挫折或者说自身特别在意某些自身因素的时候,更是把虚拟的社交奉为圭臬,不再愿意回归现实。如此一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个体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

当然,一些个体在小时候当众遭受的一些挫折,也会给今后的社交留下阴影。有的人在学校的时候,课堂上讲话结巴,之后长大在公众场合下,只要每次讲话,可能就会重复当年在学校里的那种场景,导致再次出现结巴的情况。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从根本性上来说,早期的社交遭遇到障碍,那么形成社交恐惧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二、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惧?

判断是否具有社交恐惧其实不难,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如果出现心慌、胸闷、头晕、出汗等症状,则表明你可能存在社交恐惧。一些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

社交恐惧症的起因复杂,往往是多因素发展的共同结果。从大脑生化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社交恐惧症可能是这部分人群的大脑部分皮层、海马体发育不够完善所致。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把社交恐惧和内向混为一谈,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内向的人可能只是在社交方面缺乏优势,所以表现出来就显得生硬和不自然。另外还有很多内向型性格的人,本身就喜欢独处,待人接物比较小心谨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灵活。

所以,社交恐惧和内向的区别就在于,社恐是不敢而且也没办法和外界接触,接触了生理就会出现症状,而内向的人是不想和不喜欢和外界接触,通过调整自身的情绪和心态,完全能够适应社交。

三、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克服社交恐惧,需要从自我的肯定上入手,通过获得相应的安全感来达到逐渐修复内心创面的目的。比如可以尝试参加一些熟人范围内的活动,通过接触来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

当然,这是针对症状相对不重的患者所能采取的措施。如果是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必须要进行心理层面的干预治疗。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协会所资助的相关重复试验证实,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治疗社交恐惧症的一种办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自身心理问题。它所提供的认知及行为技术能减轻患者的恐惧,得到长期稳固的慰藉,回到更为舒适的心理世界。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四个方面:一、充分了解自己的症状;二、坚持治疗,即使它看似过程艰难;三、练习、实践、持之以恒。使理性的观念在脑内生根,使之成为你的自然意识;四、参加一个社交恐惧症治疗小组,你能在这里逐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恐惧。

总之克服内心的恐惧,需要适当的治疗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改变自己的处境,摆脱社恐的阴霾。

[1]《女生高考失利7年不出家门 医生称为社交恐惧症》重庆晚报.2014.7.6

[2]《网民更易患社交恐惧症》新京报.2011.2.8

[3]《年轻人为什么回避或抗拒社交?如何破解?》光明日报.2020.8.3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