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解析汗疱疹!

文 / 德懿堂李志忠大夫
2019-03-21 08:15

汗疱疹又称为出汗不良症,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本病与中医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痛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以自破。”有人称本病为于足蚓者。

症状体征

1.好发于手掌、指端、手指侧面,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发生。

2.突然出现多数群集或散在的位于表皮深处的小疱,呈正常肤色,疱破后流出黏液性液体,数天后水疱吸收、干涸后残留环状鳞屑,自觉瘙痒及烧灼感,如患病时久可引起手掌皮肤干燥、脱屑、增厚。

西医治疗

1.内服 泼尼松30mg/d,连服1周左右,效果较好,对有精神紧张者可适当选用镇静安神剂如谷维素、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溴丙胺太林(溴苯辛)等。

2.局部

(1)早期以干燥止痒为主,可用手足多汗药水或3%~5%福尔马林外涂,或用5%明矾溶液、5%醋酸铅或醋酸铝溶液或用复方锌铜浸液稀释5倍浸泡20min每天1次或隔天1次,浸泡或湿敷后外用类固醇霜或汗疱泥膏。

(2)对于干燥脱屑者可用皮质类固醇霜或软膏,如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可外用2%~5%水杨酸软膏,10%尿素霜,或用浅层X线照射,每周1次,每次100r,共6次。(注:治疗前须遵医嘱)

中医辨证施治

瘙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风邪:多表现为干性皮损,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有时是密集的小丘疹,抓破出血,随破随收。

(2)湿邪:表现为水肿、小水泡、易渗出,向四周蔓延,病程长。

(3)热邪:皮肤红肿、灼热。或发全身,或在局部。如毒热炽盛,有化浓及浓性结痂。

(4)血虚:皮肤干燥脱屑,或皮肤增厚,失润而痒,多无渗出,慢性经过。

辨证分型:

1、热毒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祛湿。

处方: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虎杖12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衣12克,射干15克,栀子12克,丹参3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清热丸、五黄丸口服。

2、 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处方:萆薢30克,龙胆草12克,茵陈20克,苍术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30克,黄柏12克,百部12克,防己12克,泽夕12克,赤芍12克,苦参15克,黄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龙胆丸、胆木丸口服。

3、血燥

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处方:生地20克,丹皮12克,元参12克,当归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防风12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竹叶12克,首乌12克,白藓皮12克,威灵仙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珍珠丸、夏枯草丸口服。(注:以上方法仅供参考,使用前需遵医嘱)

汗疱症的食疗方

1、茵陈苓豆粥:茵陈3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薏苡仁各50克。煮至豆烂,加入白茯苓粉20克略煮,再加白糖适量调味。功能清热利湿。

2、两地青蒿茶:生地、地骨皮、青蒿各15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

3、北芪炖鲤鱼:鲤鱼一条约500克,北芪30克,加生姜、葱,清炖,加盐及味精调味。功能健脾益气。

预防护理

1.汗疱疹患者应当保持手足干爽清洁;

2.局部用1%明矾溶液湿敷,外搽炉甘石洗剂;

3.预防感染;

4、汗疱疹患者要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心情烦躁;不要用手撕脱蜕皮,以防染毒成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