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我们遭遇的第一个磨难来自原生家庭,并且会遗传

文 / 汉和源健康讲堂
2020-10-19 12:18

亲密关系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有序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拥有较好生命体验的保证,但现实是很多人一生都挣扎在混乱的亲密关系中。

尤其是成年人与伴侣的关系,无论有多么难以忘怀的初遇,总是走着走着就掉落到泥潭,他埋怨你不懂事,你埋怨他不关心你,两个人在互相怨怼的过程中,不断伤害彼此,把对方推向更远的距离。

这不是我们建立关系的初衷,但却难以自拔的重蹈覆辙。那痛定思痛,我们到底为什么一直在重复自己最不想重复的事情?

我们和伴侣的关系,其实是映射我们内心缺口的一面镜子。

那些我们在伴侣身上受到的伤害、未被满足的情绪,其实源自在成长家庭中的遭遇。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伤害,而未被治愈。

这些伤害并不会随着时间自动消失,它会潜伏在内心深处,等到我们进入一段可靠的亲密关系中时,它就会跑出来乞求治愈。

对于这些有着创伤经历的人来说,他们当中会有一小部分特别幸运,遇到了非凡的伴侣,他们的伴侣人格健康,内心充满了爱、理解、包容,受过创伤的人能通过这段非凡的亲密关系治愈自己。

像知名演员秋瓷炫,生于韩国普通家庭的她,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母亲因为常年受婆婆的气,对秋瓷炫的态度一直很恶劣。

童年的秋瓷炫一度得不到爱的照顾,她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很疏离冷漠,所以成年后的秋瓷炫常常一个人忍受着孤独寂寞。

但她遇到了于晓光,于晓光成长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非常的阳光具有正能量,在于晓光的滋养和影响下,秋瓷炫渐渐的走出了孤独寂寞的内在设定,获得了和生命的和解。

不可否认秋瓷炫是一个成熟美丽的女人,但最终内心世界的秩序,则源于这段信任关系的滋养。

但有的人不够幸运,他们的伴侣和他们自己一样内心铺满了伤痕。

大部分人由于无法治愈自己,于是新伤加旧伤总是充满攻击性,像一只刺猬,逮谁扎谁。找不到问题的出口,就会一直重复曾经的错误。

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人一直在爱上同一种人,对方身上都有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的影子。所以总能听到这些受伤的人说:

“我的丈夫是个酒鬼而且家暴,就和我的父亲一样。”

“我男朋友特别会提供情绪价值,但是就和我父亲一样不负责任。”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可以遗传。”

是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寻的。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内在系统,这套系统在6岁之前会根据孩童和父母的关系形成“内在的父母”和“内在小孩。”

这套模式会紧随我们一生,在成年人以后遇到负面情绪问题时,这套模式就会难以自抑的跑出来。

遭遇过原生家庭“背叛”的孩子,会在亲密关系中有个卡点,无法真正输出自己的爱,也无法完全接纳他人的爱,形成想要又不敢要的恶性循环。

因为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就是其他复杂关系的缩影。

一个总是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成年以后大概率性情冷漠,对他人不感兴趣。一个总能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成年以后也必定对世界充满好奇。

所以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内在体系其实是同一套,那这种遗传真的就无法改变吗?

不是的,通过个体的自省、内察,长期的有意识训练,我们一定克服恶性循环,寻找到自己的幸福。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也无法选择父母是谁,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体验更加优质,即便我们已经遍体鳞伤。

如何治愈自己?

发现自己

当我们的情绪陷入了某种痛苦的状态时,不要一味的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情绪,去感受坏情绪,允许他们存在。

除了感受到痛苦,试着在痛苦的同时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例如,我是否在重复过去的模式?过去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

有意识的重新审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觉察自己,尝试在相同状态下自己能否调整到其他频道。

接纳自己

自卑,几乎是所有原生家庭不幸带来的衍生品。因为自卑,我们不愿意向外展示真正的自己,我们还害怕被别人评价。

可是只有接受这些事实,我们才能基于事实做出改变,一味的逃避,只会让情绪更加崩溃。

探索情绪产生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在下一次发生同样的事情时,将自己从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的情绪中拉扯出来。

寻找自己

人生的大部分时刻都只能是自己一个人渡过,所以人一定要学会塑造真正的自己,强大内心,即便只是自己一个人也能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实力,可以看书、旅行、赚钱、学习技能,通过掌控这些具体的事件,增加自己的价值。

成为独立的个体

好的关系的确可以治愈一个人,但前提是这个人自己有向前的欲望。天助自助者,只有你自己愿意往前走,身边的人给你的帮助才能生效。

但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就应该拯救别人的,我们在获得别人治愈的同时,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此时才能在关系中,给予对方平等的回馈,才能看清楚对自己而言,什么样的关系最合适,最长久稳定。

作为群体性物种,人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独活。向外关系是我们构建自己与社会联系的媒介,向内关系是完整生命旅程,必不可少的行为。

但愿每个被伤害过的人,都能被亲密关系治愈。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