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精神疾病复发,长处方为患者护航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类信息层出不穷,让不少人感到紧张不安,而对于原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基础性精神疾病的人群,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精神活动上的变化,再加因外出不便造成的就医、购药难等问题,患者随时面临着病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危险。
因此,在疫情期如何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治疗成为精神科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规范诊疗是关键精神疾病是一种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也是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由多种因素导致,能够使人在情绪、思想、行为上产生混乱,前期主要表现为失眠、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目前,在我国精神疾病已成为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因精神疾病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疾病,人们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早期症状不易被引起重视。再加上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担心受到社会偏见或歧视,不能够面对也不敢承认患病的事实,导致我国精神疾病“高发病率、低就诊率”的现状。
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达到3.4%,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达7.6%,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率达到0.6%[1]。2018年柳叶刀11月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中显示在TOP20导致残疾的疾病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在精神疾病中是致残性最高的疾病[2]。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精神类疾病是一种特别可怕的疾病,堪称“绝症”,甚至有的患者放弃治疗,自暴自弃任其恶性发展。事实上,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患者能够积极正视该疾病,及早接受系统化、规范化治疗,患者的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部分患者还能实现治愈,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精神疾病复发率高,坚持维持治疗更获益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这也是目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患者依据疾病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药物治疗,并配合医生的指导与建议,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缓解后2年复发率为53.7%,5年复发率为81.9%[3],且出院后未能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高出维持治疗者1倍左右[4]。一项发表于Lancet的系统综述和 Meta分析显示,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与安慰剂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5]。而抑郁症患者中仅少数一生中只出现一次抑郁发作,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6]。已有研究证实,维持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与间断服药治疗相比较,持续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降低 70% 的复发率[7]。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足剂量、足疗程地治疗。即使在病情缓解后,也应根据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这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不良预后,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治疗成功的关键。患者切不可自行停药,一旦自行停药,精神疾病复发风险会更高。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有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坚持长期用药。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忌讳药物治疗,担心药物成瘾、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繁换医生或迷信偏方等导致的。特别是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精神疾病患者无法及时到医院就诊、拿药,可能会耽误正常用药治疗,增加复发几率;同时疫情期间患者也担忧外出会增加感染风险。患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加快长处方政策落地,缓解疫情期用药难问题为了解决疫情期间用药难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出台了“长处方”政策,支持医疗机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确保慢性病患者长期治疗用药需求。同时,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最新下发的通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新冠状肺炎防控技术方案》中也特别指出,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适当延长处方药物时间,最长可开具3个月药量[8]。精神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可通过长处方政策,一次购买足量的药物。这一政策不仅使患者买药更加方便,不必频繁往返医疗机构,满足疫情期间疾病管理需求;同时还有助于支持当前的疫情管控工作,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
另外,对于需要复诊、随访的患者,可以适当调整时限,或采用互联网医院等远程诊治途径。当前是疫情防控吃紧的关键时刻,各省、市应加快长处方在精神疾病领域的落地,尽早惠及更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疾病药物含有管控类药物,比如安定类,要注意加强监管处方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Huang YQ,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Volume 6,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211-224.
[2] Spencer L James,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54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Volume 392, Issue 10159, 10–16 November 2018, Pages 1789-1858
[3] Robinson D.Woemer MG,Alvir JM.et a1.Predictors ofrelapse following response from a first episode of schizophrenia or sehizoaffect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3):241—247.
[4]蔡清艳,黎举红,万姝等.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高危因素的回归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9.22(2):88.90.DOI:10.3969.j.issn.1007—3256.2009.02.008.
[5] Leucht S,Tardy M,Komossa K,et a1.Antipsychotic drugs versus placebo for relapse prevention in schizophre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2,379(9831):2063-2071.DOI:10.10161S0140-6736f12)60239-6.
[6] Eaton WW, Shao H, Nestadt G, et 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first onset and chronic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Arch Gen Psychiatry, 2008, 65(5):513-520.
[7] Sun GC, Hsu MC, Moyle W,et al. Mediating roles of adherence attitude and patient education on antidepressant us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J]. Perspect Psychiatr Care, 2011,47(1):13-22.
[8]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2/69b3fdcbb61f499ba50a25cdf1d5374e.shtml。2020年2月29号检索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