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情最可怕的也许是,人的恐慌

文 / 皮肤科杨希川教授
2020-02-08 00:18
丨编辑:小波 排版/责编:蕉 审核:李云从2020年1月20日起,网络上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逐渐变多,直到24日大年三十春晚紧急无彩排增加疫情防控节目《爱是桥梁》,再到各地联防措施、防控宣传等逐步推进,我们这十八线小县城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年人才都开始重视起来。

新闻、谣言、辟谣,这些真假混掺的消息对于缺乏辨别力的普通大众来说,伤害往往不在于表面。在全网铺天盖地的防护宣传和疫情报道下,甚少有人关注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问题。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刷微博热搜,查看最新确诊人数涨到多少,又发布了哪些新的政策、举措,再去刷一遍朋友圈看大家又集中炮轰谁,晚上睡前也是如此。

一天刷新社交软件无数次,似乎我们的生活只有它了。

这场从湖北武汉开始的疫情,如今已发散至全国各地,小至一个家庭,大至整个国家、整个全世界,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2020势必会笼上一层雾,和17年前的非典一样,或许在多年后我们再提起此事只会有唏嘘。

尽管未来会来,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该怎么过?

我们在慌什么?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和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流行不同于地震、海啸等灾难,加之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数量之大,涉及的人群面、地域范围之广,病毒的不可见性、传染的高强度,都影响人内心的安全平衡。

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就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反应,也就是应激反应。

图源:pixabay/whoismargot

适当的应激反应能帮助人们重视疫情并积极防治,但是过度则能导致人们心理上过分夸大疫情严重性,终日惶恐不安,所造成的损害甚至可能超过病毒本身。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恐惧源于个体,但是扩散于人群或社区,具有心理感染性,能形成一种“恐惧气氛”。

只要有一个人慌了,周围的人都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地跟从。在内心的恐慌面前,理性不堪一击,这才有了抢盐、抢板蓝根,到这次抢双黄连口服液的荒诞行为。

图源网络

因此,防疫工作并不只在控制疫情蔓延,也要注意减少恐慌心理造成社会损失的影响。

归其根本,人的恐慌都源于对病毒、疫情缺乏科学认识,心理上安全感崩塌,从而对自己周遭的不信任感加重,怀疑身边哪都是病毒。

大量的小道消息蒙蔽大众,只要加上“钟南山院士说”就是秘传配方,疯传的群聊截图我分分钟能给你P一百条出来。

要知道,谣言的社会本质就是制造恐惧,传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安的始作俑者。

用现代科学思维去分析这些谣言总会觉得荒诞至极,年轻人们都努力和家中长辈争辩,劝说信官方信科学,拦也拦不住出门抢口服液,只能安慰自己,好歹长辈还记得带上口罩也算是重视疫情了。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城封了,心别崩

如果你对疫情有了“恐慌症”,失眠、心烦、无力等症状,或许你该认真对待了。

01. 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减轻恐惧。

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等官方建议的有效预防措施,了解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相信官方,拒绝各类小道消息。

02.过自己该过的日子,少点怀疑。

冬末春初本就是流感频发的时间,这次疫情的早期表现和普通感冒、流感相似,很多人只要有点发热、咳嗽头疼就慌张不已,没被感染去了医院都可能被交叉感染

假如做好所有该做的防护还是不放心,那就做点运动放松一下,该吃吃该喝喝,身体免疫力好才能更好抵抗病毒,减少和疫情有关的讨论、社交联系,不要整天盯着新闻有没有更新。

微博热搜#该追星的追星该看剧的看剧#热门微博

03. 不行就断网。

很多人出于同情、共情的原因,对病人、医护人员、疫区情况等过于担心,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建议这类人群尽量少看有关疫情的消息,做点别的事转移注意力,实在不行就断网吧。

疫情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恐慌情绪的爆发或许是民众长期积累的结果。

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公共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欠缺等等都是影响民众心理不安的重要原因,长期积累的焦虑、不信任、对未来的不安在一瞬间彻底崩溃。这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的朋友说,“当确诊人数数字足够庞大的时候,人的同理心、同情心都容易麻木。只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才能唤醒另一群泪汪汪的人。我们真的需要‘齐步走’的感觉,那是一片黑暗里也让人坚持前行的力量。”

所以,看到医护人员紧急集合奔赴一线,看到一线工作者不分日夜的奋斗,看到各种热心市民默默捐赠救援物资,看到基建狂魔的背后那无数真实有血有肉的双手,即使这个国家并不完美,我仍为她感到骄傲。

图源微博:@人民画报

如果这场灾难确实影响到你,不要自责,不要内疚,放下手机,狠心卸掉微博放弃社交软件,不要再看那些给你负能量的消息,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这样,已经是对我们、对社会、对国家,最好的帮助。

我知道,众志成城,我们,一直在一起。

我常提醒自己,要警惕自认清高,因为我不是天上的云,我的根就在这黄土里,灰尘扬起的时候,我也干净不到哪里去。

如果能转发这篇给更多人看,或许能让更多朋友放下恐慌。

〔参考文献〕

[1]田恬.透视“非典”非常心理[J].中国减灾,2013(06):20-21.

[2]王雨鑫. 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应激探析与干预[C].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心理的浙江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长三角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2019:118-124.
[3]Tamarine Foreman. Wellness, Exposure to Trauma, and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18,40(2).[4]Halevi Eytan,Idisis Yael. Who Helps the Helper?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s an Indicator for Resisting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J]. Psychological trauma :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2017.〔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0年02月07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封面图源: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