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抢双黄连?我想起了当年的“板蓝根”
▲图片来自中新社“国事直通车”官方微博
面对疫情,一切新闻都是加强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消息,不知道会引发怎样的情绪波动和行动涟漪。
1月31日,有媒体报道,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消息,一经发布,很多人便闻风而动,顷刻间,双黄连便被抢购一空。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2月1日凌晨查询几个电商平台,已经发现双黄连口服液为售空状态。
然而,风走后,冷雨也浇了下来。不少专业人士出来提醒,如知名医疗科普自媒体丁香园提到,“抑制”并不是预防,“抑制”是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身体里没有病毒,就没有东西可以被抑制;如果身体里有病毒可以被抑制,那就证明已经被感染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这项发现还仅仅停留在“临床研究”阶段。而想要证明一种药物真实有效,至少还要经过动物实验、一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的测验论证后,才能应用于医疗。
此外,双黄连合剂也是被证明不良反应较多的一种中成药。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显示,在2014年中成药口服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双黄连合剂排名第一。盲目乱吃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反而可能引发副作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2003年非典时期的板蓝根、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时期的食盐。所谓听风就是雨,专家的嘴,公众的腿。经验和教训我们不是没有,但总是不乏轻易入坑者。
普通公众缺乏专业知识和信息鉴别能力,可以理解,但反过来讲,某些机构单位是不是也缺乏对信息披露的稳妥操作呢?相比改变前者,后者改进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这就要求公共部门也好,社会机构也好,在公布一项新发现或研究成果时,甚至还只是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时,完全可以多想一步,预料到可能会引发的连锁效应,在公布消息的同时就做好必要的提醒。
当然,作为公众,学会理智判断、理性消费,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疫情过后,家里存着一堆双黄连,回头一看,这可能只是起到了心理上安慰的作用,而这些所谓的心理安慰,很多时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吃一堑长一智,都2020年了,我们都要聪明一点,理性一点。遇事不慌张,多求证、慎选择,才是真正的“良药”。
□樊成(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