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隔离病房有了精神科医生

文 / 北青网社会
2020-01-31 00:23

上海隔离病房有了精神科医生

新华社上海1月30日电 题:上海隔离病房有了精神科医生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仇逸

在繁忙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公卫中心),陈俊的身份有些特殊。从大年初二开始,他作为这里唯一的一名精神科医生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戴着口罩、护目镜,身穿防护服给别人做“精神体检”,对他来说也是头一回。

现年43岁的陈俊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诊疗专家、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大年初一下午,上海市卫健委传来了要在传染病诊疗机构提供心理援助的信息,陈俊和多名同事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这是医生的责任。”陈俊告诉记者,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现在就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第一线。“一家人要共同战斗。”

2008年,陈俊用一份请战书如愿把自己送到了汶川抗震救灾一线。这一次的主动请缨让他觉得:“久违的慷慨激昂又回来了。”

激昂之中还有欣慰。“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患者不仅仅要身体康复,心理康复也很重要,这是一种进步。”陈俊说,隔离病房环境特殊,长时间待在里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有专门人员在,对他们是一种保障。

考虑到隔离病房的环境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身体状况,精神检查过程压缩至约15分钟。这段时间里,精神科医生与患者近距离接触。

“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是少数。”陈俊介绍,有的患者担心治不好,“怕睡着后就醒不过来了”;有的因为焦虑而烦躁,有时会扯掉氧气面罩;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抑郁、反应呆滞,而这主要是出于自责,觉得是自己把病传染给了家人,拖累了家庭,和家人打电话忍不住哭泣。“在这个特殊时刻,出现情绪紧张和焦虑都是正常反应,经过对症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改善效果普遍良好。”

陈俊此次来到公卫中心,医护人员也是他观察和照护的对象。

“长期过劳导致的身心疲惫”“面对大量患者感到压力、无助和恐惧”“对自己和家人患病的担忧”“对家人的愧疚”……陈俊的同事们已梳理出一线医护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面对的是看不见的病毒,工作风险高、强度大,有时也会遇到沟通不畅等问题,他们偶尔在休息时会宣泄一下,但整体心态还是积极向上的,只要有需要,又都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不少人主动提出要进隔离病房替下疲惫的同事,这些都令我感动。”陈俊说。

在得到允许后,陈俊这次在公卫中心专门辟出了一间茶室,作为医护职工的“心灵减压室”,并把个人微信二维码附在宣传海报上,供有需要的医护职工和自己单独联系。

据了解,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上海是全国最早向隔离病房派驻精神科医生的城市。作为“先锋”,陈俊将在公卫中心工作2周,之后由其同事接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表示,将根据需要和上级统一部署,派遣专家参与心理援助工作,直至疫情得到完全控制。

1月29日,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不但要力求病例快速确诊、救治,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也要同步跟上。”据其透露,上海现已派出多名心理治疗师赴武汉从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