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

文 / 校长会
2020-01-09 16:3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实际上,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高度关注。

就教育研究领域而言,林榕等研究者选用Bicomb和CiteSpace两款软件对中国知网上1996至2017年间发表的432 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即高中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等。

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制定而言,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即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99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三市:北京、上海和天津;四省:陕西、河北、辽宁、四川和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研究与实验。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分层、逐步、有序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 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进一步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002-2012年)期间,《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等专业政策相继出台。

在高度关注下,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俞国良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全国性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小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近一成的小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近七成的小学生有烦恼;绝大多数小学生对自己作肯定评价,有7.9%的小学生对自己做否定评价;大多数的小学生主动与人交往,有三个以上的知心朋友;近六成的小学生坚持性差;多数小学生独立性强,近三成的小学生缺乏独立性。

区域性调查研究结果同样不容乐观。例如在一项针对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中发现,结果显示,有 45.8%的中小学生在有心事时,最愿意向同学朋友倾诉,这一比例远高于父母的 15.7%和教师的 1.5%。52.7%的中小学生都认为学习负担重并受到影响,有 7.3%的学生认为受到极重影响,其中包括 1.2%的小学生和 6.1%的中学生。有 57.8%的学生认为家庭给自己施加了过高学习压力,其中 8.8%认为这些压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还有研究者选取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研究报告,通过元分析的方式分析了111925名中学生在该量表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2至2005年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即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因素,一类是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孕期卫生、生理疾病和外伤、毒品等因素、内分泌异常等。

环境因素可被进一步细化为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家庭因素具体包括:家庭解体、家庭不和、亲子关系紧张、错误示范。学校因素具体包括:负担过重 , 压力过大;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不良的师生关系;班集体中不良环境与风气的影响。社会因素具体包括: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大众传媒与社会风气;社区环境。

有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效果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排序为:教育方法和态度、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系、父母间关系、学校气氛、家长的文化程度、学生个性、教师人格、家庭结构、母亲妊振及圈产期情况、家长的身心健康、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由此可见,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对后者进行分析。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如何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与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紧为由,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第二,少数学校同类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课程或讲座由一些老师独自开设,欠缺协调性,或者课程内容仅仅是某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庞杂,没有自己的特色。

第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和教师参考书良莠不齐,缺乏一套普遍认可度较高的教材教辅体系,从而导致各个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多项区域性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言,存在着招聘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缺少专职教师,教师培养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学校如何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

上述问题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但并非绝然不可解决的问题。在校长会参与建设的山东省历城二中心理特色项目规划与建设项目中,我们同样遇到了上述问题。但在调研、规划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将心理健康特色项目打造成为历城二中的亮丽名片(之一)。

关于特色项目如何建设问题,我们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讨论(加个链接)。此处就我们对历城二中心理特色项目的规划过程进行经验分享,期待与广大校长、教师交流讨论、共同成长。

第一步:对学校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

通过对学校进行整体性调研,我们首先对历城二中打造心理特色课程项目的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校层面:学生行为习惯良好;资源优势:具备心理相关的硬件设施;经验优势:具有心理特色项目建设的经验。

劣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师层面:观念陈旧;人员层面:专职心理教师队伍欠缺;组织方面:缺乏心理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课时方面:心理课程课时较少。

机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层面:努力打造心理特色“新名片”;校长层面:对心理特色项目建设的高度重视。

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项目需求量与人员、课时之间的矛盾。目前而言,学生、教师、家长对于心理辅导的需求量比较大。具体的项目包括极端案例的心理疏导和优秀学生的拔尖培养。但在如此大的需求量之下,人员和课时非常紧张。另一方面心理特色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观念、激励制度之间的矛盾。

第二步:明确心理特色课程项目建设的目标

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历城二中心理特色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整体目标与预期效果进行描述。具体而言,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校层面:促进学校品牌文化的进一步彰显;学生层面: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与发展;教师层面:提升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与影响;家庭层面: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

第三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与实施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健康特色项目的建设是在学校整体理念与课程体系之下完成的更为具体的内容,因此其需要与办学理念、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相互契合。在前期阶段,校长会已经参与完成历城二中的办学理念与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此处的心理健康特色项目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更为具化的一项工作。历城二中办学理念与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与心理健康特色项目的关系此处从略。

在SWOT分析以及明确目标与预期效果的基础上,我们将历城二中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需要建设的具体模块聚焦为以下六项内容:心理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心理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的建立;心理讲座内容的丰富;个人辅导与心理普查受众的扩展;班主任心理辅导与沟通交流水平的提升;班会课、体育课心理特色项目的建设。

第四步:明确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整体原则

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与实施的具体模块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整体原则为:继承性、渐进性、借鉴性、整合性。

所谓“整合性”是指课程实施的具体形式而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通常包括两种类型:独立型和融合型。

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学校列入课程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的一类课程,可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学科课程模式,即系统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这种模式的课程具有知识性、基础性和问题逻辑性等性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

二是活动课程模式,即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情感特质和人格素养。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学科渗透模式,即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活动渗透模式,即在各种活动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环境渗透模式,即在校内外环境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历城二中希望将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学校的名片(之一),并且能够使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受益。因此,我们将其实施方式定位于整合性,旨在通过合理的统筹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健康特色项目的作用。

第五步:制定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整体规划

基于上述主要任务,结合我校心理特色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整体原则,我们初步将此六项任务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逐步达成。具体内容从略,大体达成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陈启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来自湖北省的调研报告[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 30(3):64-67.高平.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76-80.高艳华, 王敏.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J]. 健康心理学, 1995(4):41-43.林榕, 邹振操. 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10):170-172.凌小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生的调研[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6):161-163.孟四清. 全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8):42-45.生继媛, 范会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以锦州地区为例[J]. 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7(1):48-50.王崇宝.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63(16):19-21.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 教育科学,2001(1):8-10.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