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刘备学管理: 下属之间的矛盾不一定是坏事

文 / 北青网
2017-07-08 08:12

手下人不团结,遇事互相扯皮,严重的还会窝里斗,成为不安定因素,影响大局。下属之间要是完全没有矛盾呢?这也有潜在危机,有句话叫作“自古臣子不斗,皇帝焉能坐安稳”,下属团结如一人、如铁板一块,上司就有被隔绝、被架空的危险。

管人,调和矛盾和利用矛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创业期间,基础薄弱,百废待举,这时候需要部属们拧成一股绳,互相支持援助,对抗外敌。领导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矛盾上,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哪里有隐患,就先治理哪里。

马超刚归顺刘备时,和关羽、张飞都不太和谐。他和张飞初见是在战场上,张飞举着他的丈八蛇矛枪威风凛凛地纵马过来,喝道:“认得燕人张翼德吗?”马超一撇嘴:“我家累世公侯,岂识你这山野匹夫?”张飞当时就没话了。这只是小小的不愉快,后来马超归降,成了一家人,这一节也就过去了。而心高气傲的关羽,虽没被马超打击过,却天生和他不对付。葭萌关张飞战马超时,关羽正在守荆州。马超归顺刘备后很受推崇,消息传到荆州,关羽表示不服气。他派关平利用入川谢恩之机提出要来与马超比试高低,搞得刘备十分为难。后来是诸葛亮写了一封有名的信,才平息了这场风波。诸葛亮的信是这样写的:“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信中诸葛亮指出马超虽勇,但也只能与张飞比肩,比关羽还差一层,守荆州责任重大,这个岗位绝对离不开关羽,请关羽深思。关羽对诸葛亮“绝伦超群”的评价很满意,“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刘备大事未定,不能让部属们先争闹起来,所以该批评的批评、该安抚的安抚,力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起码不能因之产生内耗,影响战事。

得了益州之后,刘备有了稳固的地盘,过起了相对安定的日子。地盘大了,部属也多了,以一人之力管理众多手下,当然要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制衡,这时候再有什么鸡飞狗跳,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诸葛亮与法正是刘备手下两个最重要的文臣,诸葛亮的长项在政务管理,法正的长项在军事谋划,他们两个若是联合起来,就没刘备什么事了。不过他们两个也不和气。当时法正为益州首府蜀郡的太守,又是深受刘备倚重的谋士,所谓“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时风光无限。法正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与他有过矛盾的人,他则携私报复。有人向诸葛亮告发,诸葛亮也在非正式场合向刘备禀告过。刘备只是提醒法正注意方式方法,法正依然如故。

刘备出兵汉中,法正是刘备的参谋,随军北上。前方吃紧,刘备让发兵支援。诸葛亮与从事杨洪商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咽喉,没有汉中则没有蜀国,这么重要的战事,所有男儿都应当死战,连妇孺也要尽力支持前方,发兵是毫无疑问的。”诸葛亮于是暂时任命杨洪为蜀郡太守,杨洪也很争气,征粮发兵,办得井井有条,尔后从代理太守变成真正的太守。法正失去“外统都畿”的重任,从此权势大为削弱。这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诸葛亮借发兵给杨洪一个立功的机会,趁机打击法正。刘备当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他默认此事,这次间接支持了诸葛亮。

对于诸葛亮、法正两人的“互动”,刘备稳坐钓鱼台,让他们各领风骚。因为要打压竞争对手,刘备的倾向对他们两个人都很重要,这正是刘备乐于看到的局面。

帝王们的制衡之术,有落后的一面,也有它的实际意义。其一是可以制约平衡;其二是在做决策时有更多选择;其三是增加了解臣子的渠道,不使上下消息隔绝。所以从古到今,它一直都在被使用着。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通过霍尔德曼、埃利希曼、基辛格和舒尔茨四人逐渐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下,但同时尼克松也知道,手下这四员大将各有神通,又占据着关键职位,天长日久,他们会不会擅越职权、牟取私利呢?他们的不忠行为不但会使白宫陷入瘫痪,而且一切政治毁誉将记在总统名下,作为肇事者的他们则用不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尼克松对他们不能不信,但是又不能全信。因此,尼克松在放权的同时也不得不留一手,他在霍尔德曼、埃利希曼、基辛格和舒尔茨之间采取相互牵制的策略,利用他们中间的相互竞争甚至嫉妒来维持他们之间的平衡。

白宫班子运转近一年之后,查尔斯•科尔森来到白宫,此人善于察言观色、领悟上司的旨意,尼克松很快就从他身上发现了新的辅助作用。表面上,科尔森要受霍尔德曼领导,但实际上他是直接向总统负责的。霍尔德曼力图把这套班子抓在自己手里,但尼克松常常绕开他,后来连基辛格、舒尔茨和埃利希曼都发现,根据总统的具体指示,科尔森把手伸进了他们管辖的一些重要领域。

人员的互相牵制,维持了权力的平衡。以人治人,是使权力集中的第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