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程度的抑郁,别人康复了,你还在原地打转?

文 / 抑郁心理师李宏夫
2019-09-16 12:12


先来分享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小故事。在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话说,在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想去南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买舟顺江而下,还不能去,你又怎么能前往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达到,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富和尚比穷和尚条件好很多,却无法到达;穷和尚没有条件,却凭一个伟大的理想和一颗坚定的心念,实现了愿望。

这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要实现的目标有多艰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然后,坚定不移的朝目标去努力,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不在于你怎样达成目标,而在于你是否已经出发。只要开始出发,就能在旅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最后达成目标。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动和实践中学习,是效果最好的学习。就像抑郁症的康复一样,有很多抑郁症的朋友,在康复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尝试了很多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好不容易找到治疗方法,知道了《战胜抑郁》这个书,如获至宝,回家后一直精进的练习,这样的态度带来的康复效果,当然很好。

然而,也有这样一部分人,明明知道了方法,却一直不肯开始练习,每天只是向老师咨询各种问题,描述自己的症状和诉说自己的痛苦。

有一名30多岁的男士,只会不断地问,老师,我昨天又失眠了,感觉状态不好,别人给推荐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我害怕压力太大,加重自己的病情,请问,这份工作,我是去还是不去呢?永远是类似这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老师给出建议,他应该怎么办?但是,关于老师给出的练习方法,他却从来不练习,也从来不问。

我们说,在生活中,别人永远是旁观者,只有你才是自己生活的掌舵人。虽然倾听别人的建议是好的,但日子还需要你自己过,压力也需要自己去面对,方法再好,别人练习了就可以康复,你如果不去练习,只是一直在问老师,你是应该去工作,还是应该在家休养,这些根本没有意义。

心理老师无法代替你的生活,更无法替你去承受心理疾病的折磨,所有的康复之路,都需要你自己走下去,有人给你指明了道路,也有人在前面走向了成功,剩下的事情,就是需要你迈开腿,走出第一步,然后,才能有第二步和第三步,最后到达终点。如果你像故事中的那个富和尚一样,只有想法,却不开始行动,那么,你想摆脱抑郁的目标将永远是目标,别人康复了,你却只能在原地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