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文 / 林书彤
2019-03-22 22:04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与社会格格不入。

他们很难融入群体,对群体所关注的、讨论的话题,没有太多兴趣,他们更喜欢独处。

他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经常为了一些看似“芝麻粒儿”的小事而情绪低落。

如果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他人造成了困扰,他们很容易有罪恶感,喜欢责备自己,甚至给自己贴上“太没用”、“都是自己的错”、“一无是处”等负面标签。

他们都是一群容易敏感、心灵脆弱的人,心理学家把这群人叫做“高敏感性人群”。

据统计,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高敏感型人格。

毫无疑问,有些人生而敏感,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身上都带有高敏感型人格的特征。

高敏感型人大多会因为自己的“敏感”而痛苦不堪,他们努力尝试,努力讨好和迎合他人,想要将自己变成他人期待的样子,但他们的灵魂太过脆弱,以致于他们总是很快就陷入疲惫和难以言说的无力感中。

那么高敏感真的是一种负面特质吗?

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中指出,高敏感性特征的确给人带来了痛苦,但高敏感同时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如果高敏感型人群能够懂得利用这种特质,那么他们就能够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伊尔斯·桑德也曾经是高敏感族的一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结合心理学对高敏感族的研究,她写下了这本《高敏感是种天赋》,为全世界敏感族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与众不同的潜能打开了一扇窗。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一、高敏感族有哪些异于常人的特质?

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高敏感族虽然很容易对人、对事敏感,但在敏感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才能。

1、高敏感型人的神经系统异常发达。

高敏感型人最典型的特质就是过于敏感,而且这种“敏感”像是一种本能,无法控制。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拥有更为发达、更为敏感的神经系统。

就好像他们的头上插了一根天线,更容易感知到外部的信息,随后这些信息会触发大脑里的各种神经元,进而形成各种想法。

发达的神经系统赋予了高敏感型人丰富的想象力,这就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精彩纷呈,所以他们更愿意一个人呆着,并很少感到孤独无聊。

2、高敏感型人拥有高度的共情能力。

有研究显示,高敏感族的脑区共情部分,明显要比一般人活跃。

假如一个高敏感人跟一个心情抑郁的人聊完天,他会觉得自己也有点抑郁了,因为他把自己代入到了朋友的处境中,与他深度共情。

高敏感人善于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加上他们努力地想要表现友善与包容,所以他们往往成为朋友倾诉的对象。

但充满共情的对话往往容易消耗人的精力,并且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敏感人都不善于从共情的痛苦情绪中立即走出来。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3、高敏感型人往往有很强的责任感。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高敏感型人就比普通人,更容易感知到周围的不安和焦虑。

他们尝试解决困境,但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容易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认为事情之所以不如意,都跟自己脱不了干系。

比如,当一个高敏感型的孩子看到妈妈不开心,他会努力表现地很乖、很听话,不给妈妈惹麻烦,希望借此能够让妈妈好受一点。

他还会去安慰妈妈,当妈妈不领情,甚至发脾气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又惹妈妈生气了”,成功地把别人的情绪过错当成自己的责任。

4、高敏感型人的危机管理能力更强。

想象一下,你要去参加一个聚会,你会立即投入到新环境之中进行探索,还是说先等一等,先观察一下,等摸清了形势再行动?

高敏感型人往往会偏向于后一种,倾向于谨言慎行。

他们喜欢思考过度,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个遍,以此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不便。

因为预料和想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和问题,他们也更容易陷入焦虑之中。

倘若他们能够“对症下药”,提前为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那么他们将会避免各种伤害,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危机管理者。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二、为什么高敏感族会如此“敏感”?

“敏感”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贬义词,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说你“太敏感”,基本上就是说你这个人“太计较”,“太小题大做”,“脸皮太薄,开不了玩笑”。

那么这种“敏感”是天生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如此“敏感”?

1、源于成长过程中“给别人带来麻烦和痛苦的经历”

作者认为,大多数高敏感型人格的“敏感”都是环境所致,也就是说,是后天养成的。

他们从小就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备受指责,觉得自己总在给他人带来麻烦和痛苦。

比如,大人总说小孩子“太敏感”,总是批评这个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总是指责这个孩子“不会安慰人”,总是埋怨这个孩子“不够听话”或者“不够贴心”。

如果这些情况经常出现,相当于给这些孩子从小就贴上了一条难以撕掉的标签。

尽管孩子慢慢长大,但这些负面标签却被不断内化,成为了他们“敏感”的伤疤。

2、高标准下的高期待

高敏感型的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标准。

比如说:

每一件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每一个场合,我都要尽量让自己表现完美。

跟人聊天的时候,我不能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尴尬。

我不能暴露自己的缺点。

这个月的目标必须全部实现。

标准越高,实现的难度越大;目标越多,失望的几率也就越大;失望得越多,对自我的看法就越消极;想法越消极,对周围的事情就越容易敏感。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4、高标准下的低自尊

为什么他们要给自己制定高目标呢?因为高敏感型人往往是低自尊的人。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工作上表现的十分优秀,业绩年年第一,显然他出色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他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仍然没有安全感、仍然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就是低自尊的表现。

因为时常怀疑自己的价值,所以高敏感型人需要通过实现一些高目标,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就像作者说的,“你越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你越会努力去遵循一些高标准的要求,让自己可以值得被爱。”

但可悲的是,很多高敏感型人即使在实现了很多高目标之后,也没有真正认可和接纳自身的价值。

他们会觉得,别人喜欢他、跟他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实现的高目标,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取得的成就和能够为他人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他本人。

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认知,那么无论他取得怎样的成就,他在骨子里都是自卑的。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三、高敏感型人如何变得不再“敏感”?

高敏感型人都非常喜欢自我消耗,发达的神经系统确实容易让他们“想太多”,这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到处碰壁。

那么如何正确应对这种“高敏感”呢?

1、认识到“敏感”不是缺陷,相反它可以丰富你的人格。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

高敏感型人并不是什么异类,只是比普通人稍微敏感一点。

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敏感型人,但是完全不妨碍她收获大批粉丝,有人还觉得她的“敏感”十分可爱。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是不被喜爱的,总是把高敏感想的过于悲观,那么你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接纳自己。

2、利用“敏感”这个天赋去共情和反思。

高敏感型人都有很好的共情能力。

不要小看这种能力,无论是在社交中、谈话中、还是咨询谈判中,共情能力都非常重要。

利用共情的天赋,你能够设身处地地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感受对方的情绪,觉察到对方未被满足的或被忽视的需求,一旦你觉知到了这个需求点,那么它将会打开你通往对方内心的大门。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3、降低自己的标准,给自己设立合理的目标。

无可置否,一个人越优秀,想要主动跟他认识的人也就越多。

但高敏感型人真正想要的,更多的是个人价值的认可,而不是个人成就的认可。

高敏感型人可以多尝试对他人说“不”,同时适当地降低一下自己的目标,你会发现,确实有一些人“离开”了你,但同时,也有一些人靠近了你。

而这些人,是真正认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为他们所做的事,才跟你成为朋友的。

4、拥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拥有健康的情绪。

“敏感”虽然有它的好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敏感”可以无条件包容,毕竟它还是会时不时刺痛我们的神经,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活。

想要不那么“敏感”,改变认知非常重要,因为不是情绪决定认知,而是认知决定情绪。

情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一般是无法控制的,但认知,我们却是可以主动选择的。

如果你认为,“这件事不值得你大动干戈”,“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这个人不是故意的”,你的情绪就会渐渐得到缓和。

“总是太敏感”?心理学家对“高敏感人群”的看法让我刷新认知

5、狠狠地爱自己。

作者认为,高敏感型人的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爱自己,关切自己,同情自己。

高敏感型人通过高标准来弥补自己的低自尊,但不断的失败又增强了他们消极的自我形象。

只有当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时,才想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这像是一个魔咒,每个人都不可避免。

但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就是,要学会对自己内心的期待放手,因为“满足他人的期待”永远是一个无底洞。

人更应该学会爱自己,因为只有自己不会离弃自己。

要学会跟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即便自己做的不够好,也可以对自己说上一句:“就让它这样吧,至少现在我还爱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