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亲情感到厌恶,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亲人本该是给予我们温暖与支持的避风港,然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突然之间对亲情感到了厌恶,具体表现为不愿意与家人或亲戚进行深度沟通、并带有一定抵触情绪。从发展心理学观点来看,这其实是人生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下面我们将深度剖析。
社会性联结
亲情,是我们人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性联结,为我们提供了情感、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以及适应社会。但随着年龄与心智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独立,逐渐与他人建立起更多形式的亲密关系,这个阶段,我们对于亲情的依赖程度也就没有最开始那么强烈了。
特别是在人生发展的“青少年”阶段,我们会经历了对亲情抵触最强烈的时候。这个时期个体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反抗性
青春期个体往往具有反抗性,体现在个人观点和行为决策两个方面,他们会拥有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变得不愿意顺从,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常常与成人的看法相抵触。
2、自我意识突然高涨
此外,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会突然高涨,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维护好的自我形象,追求自尊与独立,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由于他们的思维并不完全成熟,有的想法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受,就容易产生压抑的情绪。并且,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行动的障碍来源于父母,于是产生了“反抗心理”,对亲情感到了厌恶。
过度亲密
并且,这种对亲情的厌恶感不仅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还会受到父母不同态度与教养方式的影响。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渴望独立、需要得到个性伸展,仍然用原有的方式去教导他们,要么过度管制、要么过度关怀,这样都容易遭到反抗行为。
除此之外,有的父母非常专制,从来不听取家庭成员的意见,将他们一味的至于支配、重塑的地位,这也容易导致我们对亲情产生反感。比如,很多人在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强迫他们学某些地区的学校或是专业,让他们感觉非常的被动,有极度想挣脱亲情束缚的冲动。
或者在之后找工作、找对象时,父母或亲戚又对他们的选择指指点点,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正是这些过度包办、过度关心的行为,跨越了亲人关系之间本该有的界限,所以,让我们产生了厌恶心理,心理学上将现象称为“过度亲密”。
亲密关系中的个体缺乏独立性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一段关系中只存在喜欢,那么距离会过近,处于一种类似共生的状态。简单说就是两人都缺乏独立性,像个婴儿一样完全依赖对方。
当情感出现危机时,我们其实可以尝试站在一个更为中立的角度,以客观、理智的状态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亲人之间,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强烈情绪反应、且伴随着攻击性的言语,让双方都颇感受伤,最终导致亲人之间的感情裂痕越来越大。
亲人之间,要避免“以爱之名”的心灵绑架,学会给对方一些空间。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不要试图用情绪来遏制住对方,而是应该尝试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维护宝贵的亲情。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亲密关系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