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陪你走“四十九难”,只想你自己能过“八十一关”
知乎有一个热点备受关注:
一直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长大以后有什么不同?
简而言之,就是探讨放养式教育和圈养式教育,哪一种能让孩子成才?
2018年底,中国教科院根据在某些地区做的家庭教育状态调查,发现近九成小学生在上各种“班”,每天有课外班作业的小学生高达81.50%。
而这九成小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被问到周末补课的作用时,都回答“不知道”、“说不清楚”,成绩也没多大变化。
相对早前,澎湃新闻也推出过大数据解析状元系列报道,近九成高考状元从没上过补习班,课余时间都在各种玩耍。
一直补课的孩子不见得成绩突飞猛进,一直玩的孩子也能成为状元,尽管结果不是绝对,但我们做父母的很多时候只顾着焦虑眼前,并没有彻底搞清楚自己在孩子人生中的定位。
01 父母从来都不是逼迫者,他们只是引路人。前段时间,黄磊的长女黄多多凭着首次参加钢琴比赛,凭一连获得5个第一登上了热搜。
她能在枯燥的学琴过程爱上钢琴并取得优异成绩,少不了母亲孙莉的功劳。
孙莉早前曾透露,多多从小练琴,也会偶尔偷懒或者气馁,但每次她都坚定立场,无论多多怎么哭闹,都要她必须完成当天任务。
《奇葩说》辩手马薇薇曾说:“成长是反人类的,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孩子还小,他们不懂眼前的痛苦是为以后的成才奠基,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
对此,拉得一手好琴的艺人刘宪华就深有同感:“小时候不愿意学,但现在想来非常感谢父母。因为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在你身上。”
7岁学琴的他,从练琴练到想砸琴,到最终考入伯克利音乐学院,多年来父母都是亲自监督,从不允许他半路放弃。
有人说:“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如果要说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倒不如说有父母正确引导的孩子不会变坏。
因为在成长路上,有父母与孩子共同进退,走过的荆棘才会开出成功的花朵。
02 善用压力的家长,会让孩子学习事半功倍。现在的小学生,身上最大的标签,应该就是辅导班了。
9岁的小侄子俊俊也不例外,除了每天放学后要去补课,周末也排满了各种兴趣班。但结果是成绩不但退步了,人也变得郁郁寡欢。
他着急的父母翻阅了无数资料,才知道这是典型的“倒U型现象”,即压力与成绩之间的倒U形关系。
它表示压力过大时,孩子会恐惧学习,过小时,孩子又丧失动力,只有在适当时,孩子才会进步。
恍然大悟的他们马上跟俊俊商量,除了保留了英语辅导班和他喜欢的美术班,其余课程全部取消。果然,俊俊开朗了不少,成绩也有明显进步。
为人父母,都会望子成龙,但是操之过急,往往会适得其反。只有压力用对了,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动力。
哈佛女博士朱成的母亲,就是将压力用到恰到好处的例子。
她对孩子灌输的教育理念,就是“每次只追前一名”,追赶目标变得明确可行了,孩子才能有动力执行。
没有孩子天生是学霸,也没有孩子不用承受学习压力。
作为父母,就要练就一双慧眼和一颗耐心,结合孩子情况适当施压,找到最佳的压力点,来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
03 普通的父母一味打压,优秀的父母循循善诱。早前在综艺节目《少年说》里,一对母女的对话引起了不少讨论。
女孩不满母亲老是拿她跟别人作比较,认为母亲没看到自己的努力,只会打击自己。
她的母亲却这么回应:“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要是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女孩母亲的话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甚至有人说没受过打击式教育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很多父母以为打击式教育能激发孩子的斗志,殊不知大部分只做到打击,根本没起到教育作用。
加上打击多了,孩子就演变成“左耳入,右耳出”,根本听不进去。
既然打击不好,难道就要经常表扬吗?
其实不然,经常性表扬不会让孩子有成就感,相比起表扬,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正向的联想空间。
在心理学上就有一个著名的“期待效应”,就是当人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想法,就会无意识地向那个想法靠近。
台湾有位国小老师,用台语对考砸了的小女孩说:“你真的是捡角啊。”
这名当时听不懂台语的小女孩,误以为老师夸她是钻石,便一路发奋读书直到考到博士学位,真的成为了耀眼的钻石。
其实当时的她,并不知道“捡角”在台语里是“这个人没有用”的意思,只因为老师温和慈爱的语气,让沮丧的她深受鼓舞。
孩子都渴望被期待和赞美,父母的循循善诱能给予孩子更多正向联想空间,指引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4 父母要怎么做,才会培养出能“打怪”的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在探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尚未配妥剑,就要面对各种酸甜苦辣。
每一个成长问题于他们而言,就像来势汹汹的怪兽,而父母,就是为孩子准备剑的骑士。
(1)给孩子合理的要求,Ta自然心中有光,手有力量。
黄老师的儿子小聪不爱看书阅读量少,写起作文来经常是半小时挤不出几个字,黄老师便要求他每晚看一篇故事,然后写100字的读后感。
小聪在黄老师的陪伴下,从刚开始要折腾1小时,到后来只需要20分钟便完成了。一个学期下来,小聪不止是阅读量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也养成了爱看书不玩ipad的好习惯。
培养一个习惯要从坚持开始,培养一种坚持要从要求开始。
家长合理的要求,除了会让孩子在完成后有成就感,还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为厚积薄发做准备。
(2)不把对孩子的爱与成绩挂钩,Ta本就是活在爱里而不是成绩里。
今年3月,一名12岁男孩因为数学没考到95分,被母亲扔在了高速上。
民警联系到男孩母亲,她竟然严词拒绝接回男孩,最后赶来派出所接人的,是男孩的叔叔。面对母亲的责罚,男孩当时的内心该有多恐惧和失望。
相反,早前因将三子送进斯坦福大学而爆红的教育专家陈美龄,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她的长子在读小学时,因为考砸撒了谎,他以为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妈妈的爱。
陈美龄知道后,用了8小时跟儿子长谈,让儿子相信无论他错对与否,妈妈都会无条件爱他。从此,儿子再没说过谎。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这个不值得爱的时候,就体现在孩子没做好的时候。
但父母们要谨记,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3)重视孩子的价值,让Ta与世界的每次碰撞,都有温柔星河。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存在感,孩子也不例外。
邻居家7岁的琳琳非常热心有礼,这个月还获得了“热心小业主”的称号,在小区里人见人爱。
她的母亲说,家里的大小活动都让她一起商量和参与,全家人始终将她当成年人一样相处,她自然体会到自己是家里面重要的一份子。
父母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只读圣贤书,而是发现Ta的价值,给Ta融入世界的权利。
电影《穷爸爸富爸爸》里有一句台词说得很对:“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道阻且长,再多的纸上谈兵,都不及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
毕竟没有父母陪伴他们走过七七四十九难,他们以后又怎么能自己走过九九八十一关呢?
与所有父母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