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王泗镇中心幼儿园王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重要性

文 / 大邑县教育局
2019-08-17 08:10
【摘要】

因为“家长期待高、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等原因,幼师成为我国流动性较大的职业之一,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幼师群体的生存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对于很多年轻教师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家长工作的开展。在现阶段, 在“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还未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幼儿园应该加强幼儿教师家园沟通能力和心理健康培训,以此来帮助幼儿教师缓解工作压力,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家园沟通能力 心理健康培训

有这样一个案例:新学期开学第一周,某幼儿园的小班。一名刚入园的幼儿将另一个小朋友的脸咬出了一圈红印子,班主任D老师赶快通知家长并送孩子到医院治疗。经医生检查,孩子的伤并无大碍,只开了一些涂抹的膏药。被咬伤幼儿的家长没有过多的责怪老师,只是要求与咬人幼儿的家长见面谈一谈。D老师从中协调,两个家庭比较克制的做了交流,“咬人事件”算是解决。但两天后,D老师因为皮肤紫癜到医院检查,血小板只有7×10^9个/L,而正常值是(100~300)×10^9个/L,医生当即下了病危通知书。通过脊髓穿刺检查排除肌体病变原因之后,医生推测是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血小板极速减少,建议在家静养。D老师的家属立刻通知幼儿园,给她办理了辞职手续。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其著作《身体知道答案》中有这样的观点:“身体是心灵的镜子”“生病是身体发出的警报,这警报很多时候是心灵给予的潜意识在身体上的反应”。就D老师而言,或许在“咬人事件”之前她已经有了很大的工作压力,或许在“咬人事件”之后她已经预见到了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还会面对很多次这样的事件,因此“咬人事件”成为一个压力引爆点,她的身体诚实的反映出她心里的压力,并让她可以名正言顺的可以不再面对这样的压力。

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都曾因压力太大萌生过辞职的念头。再加上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家长期待高、社会地位低等原因,幼儿教师已经成为我国流动性较大的职业之一。在2018年两会期间 “学前教育”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主题词,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幼师群体的生存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幼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 在“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还未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作为幼儿园的管理层,有必要考虑将“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作为留住幼儿教师的策略之一。

以D老师事件为例,幼儿园至少要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D老师承受的压力除了来自家长,还有哪些来自幼儿园的管理?

D老师作为一个有五年工作经验的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除了担任本班班主任,还担任音乐教研组的组长,同时负责幼儿园的继续教育登记工作。幼儿园在重用她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她承受的压力,为她提供过心理支持?

第二,D老师的辞职,会带给幼儿园其他老师什么样的感受?

老师们是否会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健康问题?该如何帮助老师正确面对这个担心?

第三,既然压力不可避免,幼儿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老师们应对、缓解压力?

有一种说法:当能力大于压力时,压力是前进的动力;当能力小于压力时,压力是焦虑产生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看,要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一个途径是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另一个途径是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工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师徒结对、岗位练兵、教研科研、专业培训等等,相信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措施。但是,在提高幼儿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却是亟待加强的。对于这一点,笔者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在幼教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幼教工作者,笔者参加工作以来参加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培训,其中与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的屈指可数,但就是这屈指可数的几次培训,让笔者可以顶住工作压力、克服职业倦怠,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从事幼教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幼儿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迫在眉睫的事情,是最简单、最经济、最快捷的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比如,在D老师辞职之后,该幼儿园至少可以给全体老师们进行关于“情绪ABC”理论的培训。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举个例子说明:你在十字路口停车等红灯,后面的车不停的按喇叭。你很冒火,心想明明就是红灯,你按破喇叭我也不能让你先走啊。于是从车窗探出头去准备骂对方,结果发现后面那车是你朋友的,对方按喇叭是在跟你打招呼,瞬间你便转怒为喜。激发事件A是按喇叭,没变,但是你的情绪和行为C,却从生气变成了高兴,原因在于你对“按喇叭”这一事件的解释B从“催促你”变成了“跟你打招呼”。

结合“咬人事件”这个案例分析:

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时,D老师把孩子咬人看成是自己没有教育好这个孩子、把孩子被咬伤看成是自己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因此她觉得非常愧疚和自责,对自己的带班能力也产生了自我怀疑。如果D老师能够换一个角度,认识到用动作解决纠纷是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哪怕老师寸步不离也有可能发生这样的状况,虽然同样会心疼孩子的伤势、同样会觉得愧对家长,但D老师的心理负担会减轻很多,压力自然也会小了很多。

当事情发生时,幼儿园分管家长工作的园领导第一时间向该班老师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并随时跟进了解事情的进展,给出指导意见。如果D老师把园领导的这一做法看做是对她能力的质疑,就会产生不愉快和不舒服的感觉;如果D老师能把这看成是园领导对她的关心和支持,心理的感受必然会有不同。

当被咬伤孩子的家长提出要见对方家长时,如果D老师理解为被咬伤孩子的家长要找对方家长干架,必然会方寸大乱,在中间百般周旋。如果D老师认为被咬伤孩子的家长有权利得到对方家长的道歉,对方家长也应该为自己孩子树立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榜样,D老师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安排双方家长的见面,事情的解决可能会更圆满。

在幼儿园里,“情绪ABC”理论还可以运用到很多地方,比如:

当妈妈送孩子入园时板着个脸,老师可以想“她今天可能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于是给她一个同情的微笑,然后提醒孩子给妈妈再见。而不是担心“我是不是没有照顾好她的孩子”或者“是不是孩子回家告我的状了”。

当孩子调皮捣蛋、扰乱活动秩序时,老师可以想“是不是这个活动不能吸引他,我要怎样改进才能吸引他呢”,于是调整活动形式,尽量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不是抱怨“这个娃娃太调皮了,谁教到他谁倒霉”。

当自己承担的公开课以失败告终时,老师可以想“这次活动虽然不成功,但我学会了几点:……”于是吸取教训,信心满满的准备下一次活动。而不是沮丧的想“我真是太笨了,她们会不会笑话我,下次我不要再承担公开活动了”。

当然,“情绪ABC”理论说起来简单,具体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要对一个事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比如:当老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特点,才能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而不至于轻易被孩子的行为激怒;当老师知道“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才能包容孩子的错误,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当老师知道“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才能从家长的质疑、意见甚至责难中去关注家长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激发自己的消极情绪。

幼儿园是一个女性扎堆儿的地方,女性的细致、认真、敏感、感情丰富等优势,都可能会成为引发压力、焦虑甚至冲突的原因。仅靠一两个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或许不能立刻解决根本问题,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笔者相信,只要每个幼儿园都能意识到心理健康培训的重要性,并且迈出心理健康培训的第一步,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就会得到改善,工作压力就会得到缓解,无论是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幼儿的发展,还是对于幼儿园质量的提升,都有着莫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