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的故事:如何陪伴抑郁孩子
诊室里来了一位爸爸,递到医生桌上一张纸,声称孩子挂了医生的号,但还没排到,拜托医生看孩子前先看看这些内容。
纸上记录了孩子的一些情况,某次考试没考好,不愿意去上课,请假休学;某次和家人发生争吵,自行查阅“抑郁症”的相关资料,之后要求就医。
纸条最后总结,孩子没病,是他自己查阅了相关知识后,故意对症装病,以实现不上学的目的,希望医生能鼓励他继续上学。
同时,纸条还要求,医生要保密,不想让孩子知道爸爸已经找过医生了。
医生看后,叹了口气,什么事情都要瞒着孩子偷偷做,有这样的家长,孩子离病也不远了。
02待这个患者就诊时,父母陪着他一起进来了。患者是一个18岁的男生,高三,目前处于休学状态。
医生问他怎么了,患者回答:头疼,学习时就头疼,人多的时候会感觉很难受,每天睡得很多,但仍旧很累。
医生循例问一些常规问题,每天情绪如何,是否天天不开心,持续多长时间了,有没有注意力、记忆力减退的表现,自信心有没有下降,兴趣爱好有没有减少,饮食睡眠如何,有没有内疚自责,有没有悲观厌世,有没有不想活的想法,有没有具体实施。
患者反应较慢,每个问题都要思考一下才回答,语速也很慢,回答的内容也非常简单,“有”“还行”。
爸爸替孩子回答,被医生制止后,在旁边干着急,几次都要去推孩子,让他快点回答。
妈妈则是又是摇头又是撇嘴,一副“医生,你别信他”的样子。
医生开些心理检查的单子,让孩子去做下测试。妈妈不满地说:“这些测试,他之前在网上都做过了,那些题目他都会背了。”
03检查的结果是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
妈妈很不高兴,当着孩子的面,埋怨地说:“早就说过了,这些题目他都做过了,肯定会是这个结果的。”
医生听了,没有做应答,而是问孩子:“你是怎么看这个结果的?”孩子思考了很长时间,说:“高三了,学习压力大。”
这时,妈妈插话道:“他从小就学习好,我们都没怎么管过他的学习。最近迷上了玩游戏,一天到晚地玩游戏,学也不上了,都高三了,怎么可以这样呢?”
医生没有接妈妈的话,继续问孩子:“高三了,压力都大,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表现成这样,这个你怎么理解?”
妈妈继续絮叨:“就是,人家也高三,都没这样。你就是为了玩游戏。” 爸爸页附和道:“这个游戏确实是个问题。”
孩子沉默不语。
医生耐心地给孩子说:“你现在就是生病了,抑郁,它抑制了你的很多能力,所以同样有压力,别人能应对,但你应对不了。”
孩子想了想,点点头。
妈妈急了:“抑郁了?那你为什么还对打游戏那么感兴趣?”
医生温和地对孩子说:“能说说为什么还愿意打游戏吗?”
孩子想了会,回答:“打游戏能让我心情好点。”
医生总结到:“因为抑郁,每天都不开心,打打游戏,心里会舒服一点,是吗?”
“是。”
04抑郁会抑制了人的很多能力,比如自控力,这就导致他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还有记忆力,学过的东西记不住,降低自信心。各种能力下降的同时,兴趣也会逐渐减退,最开始减退的是间接兴趣,比如学习和工作,然后减退直接的兴趣,比如吃喝玩乐。
很多人认为,抑郁是想不开导致的。但,其实抑郁,可能与大脑内某种递质的减少有关,因为与神经中枢很近,也可以理解成神经中枢出现了紊乱。
它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病,并不是靠“想开点”就能治愈的。就像发高烧时,你不能靠意念退烧一样,抑郁时,你也不能靠“想开点”来抗拒。同样,就像高烧时看不懂物理题目一样,抑郁时,学习能力也会明显下降。
首先,我们要承认抑郁的存在,接纳它是一种疾病。
其次,虽然有抑郁,但不要被它打倒。抑郁并不是疑难杂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得以控制。药物治疗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机制,一般一两周见效,一两个月能有效控制症状,之后继续服药三到六个月以防复发。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需求,调整负面认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减少生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提高应对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建设。
作为父母,面对抑郁的孩子,既要认识到他确实是生病了,不是装的,不要对他太高要求,但也不要太大惊小怪,无意中又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与愧疚。
就像照顾发烧的孩子一样,精心地照顾抑郁的孩子吧。
——————————————————————————————
闫勤,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研修医生
人生路上,愿伴你一路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