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争到底”:一切皆源于我的自卑

文 / 嗨mama
2019-08-16 19:11
"

火爆全网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一些令人泪目的场景。

一副苦瓜脸,

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一串自嘲的打油诗: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吃七八个,吃完就拉屎,拉屎上茅房,发现没有纸。”

一副天生无所谓的样子!

明明心里渴望别人的认同,却不能真情流露:“他们当我是妖怪,我就当一个真正的妖怪给他们瞧瞧。”

像哪吒这样的孩子不仅在电影中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看得见,因为不被别人承认,要么退缩胆怯,要么咄咄逼人,仔细想来这背后隐藏的却都是自卑。

因为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为前提的,个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服,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唤醒人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愿望,从而获得补偿。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里,把这种现象称为自卑情结。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争到底”:一切皆源于我的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社会教育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三巨头”,主要成就就是“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并开启了现代心理学向人文科学方向发展的崭新时代。

他认为“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和失望。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寻求垂手可得的补赏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除勇气,从而将通向成功的道路堵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

人类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中,但却用各自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正确的,但有些是不健康的也是错误的。

我们家长和教育者就是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要特别关注孩子童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轨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阿德勒认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社会兴趣”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为的阿德勒重要的概念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克服自卑感”

一、儿童的三种基本处境:自卑感是如何产生的?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他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经历,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清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可以分为三类:

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儿童和从小被宠坏的儿童。

这三种类型代表了问题儿童的三种基本的处境,都会使儿童产生,欠缺失感和自卑感,从而刺激儿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浅力的野心。

1、心理上的自卑感源于身体缺陷

俗话说健康灵魂属于健康的身体之中。

那些生来就有器官缺陷,并饱受病痛和自身身体虚弱折磨的孩子,必须依赖别人来减轻自己的生活负担,依赖别人全心全意的照顾,就是因为别人对他的照顾和保护,才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还记得海伦.凯勒吗?

因为一次发烧,凯伦从此没有了光明,没有了声音,她的童年如没开垦的荒里,她如小野兽,张牙舞爪,到处乱摸,乱抓乱爬。

因为海伦的残疾,没人能听懂她的世界,家人只能采用溺爱的方式来对待她,直到老师沙利文的来到。

沙利文意识到海伦因为残疾父母对她娇惯宠爱,然而这不是爱,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同情,弱化了海伦成人的基本能力,只能毁掉她,所以沙利文要求海伦父母给她半个月到别处陪伴海伦,就这样离开父母庇护的海伦,学会了拼写字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野蛮中走向文明。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和失聪的障碍,完成大学学业,后来周游世界,为残疾人事业做出贡献。

一个有身体功能的缺陷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要么低估自己,甚至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很少努力获得进步,但健康的灵魂也完全能够寓于有缺陷的身体当中,只要这个儿童能克服身体的缺陷,勇敢地面对生活

2、心理上的自卑源于成长环境

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动力和有目的的追求,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思想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与他生活息息相关。

有一则案件,14岁姐姐残杀弟弟,就是因为担心弟弟向父母告状,说她深夜不睡觉玩手机。

一个乖巧的女孩,因为玩手机这样一件小事而残暴的杀害了亲弟弟,罪不可恕。

但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她害怕父母知道自己偷玩手机,宁可杀掉自己的亲弟弟,她是多么害怕自己的父母,可见父母平时对她多么严厉呢。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或缺失爱或管教太严,孩子就会变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动怒或实施伤害行为。

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他们会以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人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还对那些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充满嫉妒,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反抗,一旦得逞,错误将一个接一个,最后将走向犯罪的道路。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争到底”:一切皆源于我的自卑

二、优越感与自卑感:同一生理学这两个方面

除了人格的统一外,人性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于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

实验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的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环境下儿童感到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后,这些感觉反过来对儿童心理产影响,于是儿童决心摆脱这种状况努力,选择更高的水平,以便获得一种趋于平衡甚至更加优越的地位。

据说那些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

据报道:长沙脑瘫男孩莫天池,获得美校博士全额奖金

他出生时遭遇意外患脑瘫,导致先天性运动神经受损,说话、写字甚至吞咽都有严重的障碍,但他从小成绩优异,获奖无数。

先后年考入中南大学,后以专业第一被保送本院读研。

他说:“一个人不能一辈子处于自己的安全期”,所以他每天学习11、12个小时。

2018年2月4日,他拿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全额奖学金,还有多所学校向他伸出橄榄枝。

他还说:“准备的一切过程以及整个奋斗的过程是特别痛苦,但是最后我们会收获一段美好的回忆。”

的确,孩子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越努力,他将自己的目标定得越高,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还有另一些孩子总想优越于别人,并把这种作为首要目标,表现出一种令人诧异的执着,这种优越感夹杂的雄心过量,会使得孩子不能正常成长。

同事有一对孪生兄妹,可是两兄妹关系并不融洽。

俗话说:“没比较就没有有伤害。”

两孩子从一出生,女孩就被哥哥比下去,超越哥哥是妹妹一直以来的梦想。

看到哥哥受到表扬,她感到愤怒,甚至哥哥获得成功也会感到非常恼怒,她感到自己被贬损和蔑视。

她说哥哥就是她不愉快的原因,还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最大的烦恼就是一直和哥哥在同一个班,在家里的情形已经让我难以忍受了。”

这一类孩子最初表现为争强好胜,而后不能在生活中积极的方面获得一席之地的时候,就有可能转向生活中的消极面。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100种智慧都有力量。”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争到底”:一切皆源于我的自卑

三、全面观察,密切关注:如何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在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追求,或者当他由于器官缺陷儿,大到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的时候,自卑感才会演变成自卑情结,演变成一种心理问题。

被自卑感压迫着的儿童,抛弃社会所认可的康庄大道,而是选择以某种优越来补偿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

成人要以儿童视角来看看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不要期待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待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

1、关注孩子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

众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我们能够从某些单一的现象的迹象来推断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从而给予正确指导,预防儿童产生自卑心理。

2、鼓励儿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天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儿”。

说的就是不要让困境突破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要勇于突破,大胆的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一生。

所以,鼓励儿童相信自己!

3、以同情的态度和他们相处,与他们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

和儿童建立友好的关系,鼓励儿童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让他们独立运用不同的方法看到,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真实的力量感到自信,使他们相信通过勤奋毅力练习勇气,就完全获得自己向往,但尚未实现的一切。

诗人维吉尔所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儿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所周知的,每个孩子都会去追求优越感,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争到底。”

愿每个儿童勇敢地面对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