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小欢喜》: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照妖镜”

文 / 茁华
2019-08-15 21:07
"

该剧围绕三个不同家庭的教育现状,直击中国式家长的强控制欲、教育焦虑、亲子关系等热点话题。首播收视双台即破1,收视率持续登顶,豆瓣评分达到8.1。

剧中乔家、方家、季家三组家庭,分别代表的是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虎妈猫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么类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在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的成绩时都有同样的焦虑,很多人直呼在这部剧里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热播剧《小欢喜》: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照妖镜”

一部《小欢喜》戳中了当下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现状,这些故事就是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

1

家庭教育中,拼的是爸妈

方圆和童文洁,是经典的“虎妈猫爸”组合。

女强人式母亲独立上进,老好人父亲脾气温柔但心思通透。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对孩子的教育上刚柔并济,这是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这组家庭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就鸡飞狗跳。虽然方一凡在学业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但活泼仗义的性格,善良单纯的本心,对世界始终乐观好奇的特质,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始终在爱里茁壮成长的孩子。

相比之下乔英子和季杨杨的家庭就不怎么“欢喜”了,他们两家的亲子关系中充满了误解、疏离。

乔卫东、宋倩、乔英子是离异家庭,母亲宋倩控制欲极强,望女成凤的她,最大的心愿是女儿能上清华。

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她在家做了个“隔音室”,透明的玻璃下,女儿一举一动都在她的掌控中。

热播剧《小欢喜》: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照妖镜”

夫妻貌合神离,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紧张的家庭气氛一触即发,直至瓦解,崩溃。

另一组家庭中,季杨杨像在都市生活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了姥姥姥爷和舅舅。在高三这一年,季父回到了孩子身边,但表现出的更多是“不适应”和手足无措。

“你们一天到头不回家,高三倒想起管我了”面对儿子的质问,妈妈刘静唯有沉默。她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她与孩子之间的裂痕竟变得难以修补。

父母长期的缺位,让季杨杨变得性格冷淡,父母在高三时突然表现出的关心,在他看来,既多余又让他反感。

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精神与情感的种子,会随孩子一同成长。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与之相反的有些家庭,种下的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家庭教育中,拼的不是爸妈的身份、地位,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理解。

2

别让爱成为绑架孩子的工具

陶虹饰演的妈妈和女儿英子上演了一场“极度真实的吵架”。

两个人从“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我没有,妈你听我解释”,一直吵到“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妈,我就是压力大”,再上升到“我怎么活得这么难”、“为什么你就是不理解我”,最后以英子妈妈的一巴掌和英子的“我恨你”结束。

热播剧《小欢喜》: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照妖镜”

短短几分钟,几乎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父母命令式的“为你好”和不平等的沟通,逼得孩子只能关起了心门,也逼出了孩子心底的怨恨。

这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以爱之名的绑架和束缚。

心理研究发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难满足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只能痛苦地审视自己,陷在自我否定里苦苦挣扎。

这类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无法接受不够好的孩子,往往源自他们无法接受不够好的自己。

智慧的父母都允许孩子犯错,只有错过才知道怎么做对。

父母真正该做的,就是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对孩子的挫败给予包容和鼓励。

3

教育的意义,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

英子妈妈将孩子必须上“清华北大”的执念强行嫁接到了英子身上,这意味着英子要承受的压力,远超其他同龄人。

誓师大会上,学校让孩子们在气球上写愿望放飞,英子写了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

宋倩立刻泼冷水,逼着英子在气球上写分数:“别写这玩意儿了,写上700分。”

英子不愿意,你来我往的推搡间,气球被不小心挤破了。

英子哭着跑开:“那是您的心愿,不是我的心愿!”

热播剧《小欢喜》: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照妖镜”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控制,是理解和支持。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诗《论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请不要再以“为你好”的名义,按照自己的心意打乱孩子的人生,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他们的梦想,请让他们自己选择。

4

找到属于自己的欢喜

家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那些来自父母的纯粹的爱,是孩子人生长跑路上最明亮的指示灯。

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一样,我们都是第一次,难免有磕绊,但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终将收获的是和解、是成长、也是欢喜。

热播剧《小欢喜》: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照妖镜”

人生很长,不必焦虑。欢喜应对人生每一场考试,才能真正得到属于我们的“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