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案的背后,暴露出教师家庭教育的诸多隐患
最近,轰动一时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供述了杀死母亲作案动机,该案件再次引发热议。
“北大学生弑母案”全程回顾,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长年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诊疗,尤其重视深度心理干预和家庭关系的重建,我深刻地理解到每一桩家庭悲剧的背后都离不开深层次的家庭教育问题。
因此,当大众对吴谢宇杀死母亲感到疑惑时,我关注得更多的是他们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尤其注意到他的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
01、为什么“教师子女”更容易有心理问题据报道,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是一名非常传统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上责任心强,性格内敛沉默,同事们从未见过她穿裙子,也很少听她提自己的家庭生活。
2010年,吴谢宇的父亲吴志坚因肝癌病逝。吴志坚的大学同学体恤孤儿寡母的不易,筹集了1.8万元慰问金,希望捐助给谢天琴,但被婉拒。新闻说,这笔钱一直存在银行里,大家曾三次试图把这笔钱交给谢天琴,均未成功。
总之,通过一些报道的细节,我猜测谢天琴是一个自我要求和素质都非常高的女性,性格中有要强、保守、道德感和自律性极强的一面。
吴谢宇的舅舅也如此形容她姐姐:清苦、清贫、也有种清高,或者说人格洁癖,从而注定了悲惨的结局。我不清楚他为什么用“注定”一词,或许是作为谢天琴至亲的人,他知道一些姐姐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中的挫折和内情。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谢天琴是十分成功的,她得到了学生和同事的认可,也成功地将儿子送进了北大。亲朋好友都很羡慕她。
可是,作为一名母亲,我认为她是失败的,甚至是无知愚昧的。
谢天琴对吴谢宇是否过于严厉、打骂,相关报道没有提及;但她较极端性格和行为方式无疑给吴谢宇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吴谢宇的高中同学回忆,吴谢宇的性格里也有追求完美的一面,“自律到近乎严苛,对于所有的事情,他几乎都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他又丧失父亲,心理上逐渐发生剧变,但谢天琴并不了解儿子的内心感受,未予正确的、积极的疏导和鼓励。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吴谢宇虽然是“学霸”甚至“学神”,阳光开朗,是“别人家的孩子”,但这都只是表面的,他内心一直非常压抑,并且不断自我施压,努力保持自己的美好形象。
像谢天琴这样能当好老师,但当不好家长的例子其实非常多。北大教授徐凯文曾进行过一个初步调查,他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发现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我们机构接诊过不少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教师子女。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有以下两个“通病”:
第一,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盲目的自信,缺乏反省。“我能教好那么多学生,对自己的孩子肯定能教得更加优秀!”
如果孩子正好在父母供职的学校读书,那么这个问题或会更加严重。父母还可能存在“我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成绩上不去,我在学生面前怎么服众”的心态。孩子的心理压力更大,身为教师子女、甚至校领导子女,有无数双同学、老师的眼睛都盯着自己。
第二,这些父母回到家中后,不懂得及时从“教师”的角色切换到“父母”的角色。
当与孩子发生矛盾,或者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时,他们的处理方式仍是“严师式”的、权威式的,像训斥不良学生一样批评孩子,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给予理解和积极的引导。
我曾分享过一个真实病例——小虹,她的母亲是小学校长,作风强势,对其学业要求非常高,她的外公外婆也是老师。她说,“家里人人都正襟危坐,气氛沉闷,就连吃饭时商量家事都像开政协会议”,她从小就没感受到一个家庭该有的轻松、温馨和融洽。
而小虹读的小学就是母亲工作的学校。小学六年里,她一直被贴上了“校长女儿”的标签,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关注她的行为和成绩,她感觉无论到哪都被束缚着、被盯着。母亲还会经常出于“不偏袒孩子”的目的,当着师生的面严厉训斥她。
在长期的压抑下,小虹小学到初中成绩优秀,但升入高中、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时,情绪崩溃了,3次尝试自杀,与父母关系恶劣,一度有幻听症状,被不少权威的精神科医生这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甚至还有精神分裂症。
另一名患者小璇,其父母都是教师,但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却犯了不少低级的错误,尤其是父亲,粗暴、直接,忽视女儿的内心感受。
一次,小璇与父亲发生冲突,父亲明知女儿十分在意在学校的表现,便一怒之下故意让小璇迟到,遭受老师的批评。这种偏激、愚蠢的教育方式对小璇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成为她后来极度排斥父亲,罹患抑郁症和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这种教师家庭长大的孩子,因父母的压迫和敦促,他们一开始往往是“学霸”,但内心并不健康。他们容易将父母的严厉要求逐渐内化为自我的要求,高度自我施压,追求完美,内心长期压抑而焦虑,部分孩子会因此出现强迫症状。
当学业难度加大,遇到挫折;或者亲子矛盾逐渐激化时,他们很可能情绪崩溃,休学、自闭、自伤自残、暴躁易怒、攻击父母等情绪和行为问题接踵而至。这往往是他们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根本原因。
02、父母应避免向孩子传递负性情绪
在吴谢宇和他母亲的悲剧中,我还留意到了一个细节。
据报道,吴谢宇升入高二后,其父亲因癌症去世。此后,据谢天琴的同事回忆,谢天琴变得沉默而易怒,住户的小孩稍有吵闹,她就会冲上楼去数落几句。
当时才16岁的吴谢宇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坚强,他对妈妈说:“别难过了,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与此同时,吴谢宇的同学记得,吴谢宇高中和大学几乎每晚都和母亲通话。其父亲去世那段时间开始,同学们听吴谢宇提过多次“自己太累了”,吴谢宇也曾吐露过低落抑郁的情绪;升入大学后,他的这种情绪不时加剧,吴谢宇曾表示过想自杀。
谢天琴每天与吴谢宇通电话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谢天琴中年丧夫,在外人面前的又努力保持隐忍、自律,那么她内心的压抑、痛苦、孤独到底去哪里找到出口呢?
我猜想,儿子吴谢宇很可能就是这些负性情绪的主要承受者。失去丈夫后,谢天琴对吴谢宇的心理依赖更高,而且对儿子期待和要求可能更高;言语间可能会透露出“你就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和依靠”的强烈情感诉求,她在儿子面前变成了一个现实版的“祥林嫂”。
而吴谢宇丧失父亲,本就是重大打击,却又要长期承受来自母亲的巨大压力和负性情绪。他自己又有追求完美的性格,顶着孝顺懂事的光环,他可能也会强迫自己做得更好,承担起安抚、照料母亲的父亲的角色责任,无形之中又还在承担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所以,吴谢宇觉得“自己太累了”,从高二一直到大学常年累积,甚至产生了自杀念头。那时他很可能已经濒临心理承受能力的边缘,有严重的抑郁症状。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这只是我从根据心理规律的推测。可是,我在临床中确实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父母,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向孩子诉苦,无意识中把孩子当成了负性情绪的垃圾桶。
曾经有一个20岁出头的患者小林,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对母亲非常排斥,遭受母亲导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原来,在小林4、5岁时,其父出轨,母亲十分愤怒、痛苦,夫妻俩发生剧烈冲突,婆媳关系也十分恶劣。其母亲想过离婚,但认为对孩子不好;又持有“家丑不外扬”的保守观念,对外又不愿与朋友倾诉。
因此,从那时起,小林的母亲就经常、反复向小林哭诉,发泄心中的怨气,指责小林父亲、爷爷奶奶的种种不是。
这对小林的内心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在接受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治疗时,小林说:“我的妈妈根本不把我当成儿子,而是把我当成她的情人!”他曾向母亲怒吼:你这些事情应该找个情人说去,而不是我!
其实,小林母亲的言行也是源于她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她也难以控制,变成了祥林嫂。小林接受治疗的初期,其母亲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还是忍不住重复地埋怨、倾诉,导致小林病情波动。我们只好说服其母亲接受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治疗。
果然,其母亲接受治疗后,改变非常大,情绪和行为理性了很多,不但积极帮助儿子康复,还逐步接受了小林父亲的道歉,一家人破镜重圆。
所以,父母不论接受了来自何方的挫折,比如常见的夫妻矛盾、婆媳关系、工作不顺等生活压力,都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不要把指责、埋怨、焦虑、消极低沉、恐惧等负性情绪传递给孩子。
如果实在难以排解,夫妻俩确实需要理论一番,可以选择暂时回避孩子;如果难以解决,可以寻求好友、亲人、甚至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助。
有的父母可能对此难以接受,“我在外劳累,回到家里还不能发泄发泄情绪?这太难了!”对于这种心情我十分理解。可现实就是如此,为人父母后,就再也不能放任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了;为了孩子的心身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学会理性地控制情绪,学会积极而健康的释放方式,保持乐观心态。
不然,人们怎么会说当父母是一场修炼?从积极的角度出发,这确实是一种人生的提升。
吴谢宇的案件仍有一段较漫长的司法过程,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或许大众能从中看到这个事件背后更多的深层次问题。
今年4月底,吴谢宇的舅舅曾公开表示,他们作为亲属已经原谅吴谢宇了,但希望他能写出点什么东西来,比如一些警示性文章,也算对社会做点贡献。
他的建议是理性而积极的。悲剧已经无法逆转,我们为此感到遗憾,但不应抱着看热闹、猎奇的心态而处之。希望各位家长、尤其是身为教师的父母能从中吸取警示,提升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
也希望吴谢宇如果获得生存的机会,能够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最终能够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和意义的人,这,也许是母亲对他一直的期望,也是纪念父母最好的方式!
#北大弑母学子涉三项罪名# #北大高材生亲手杀死母亲# #北大弑母案# #清风计划#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