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仅仅就是教育孩子吗?专家告诉你
文:好爸妈在线(CC姐)
一说起要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我身边的父母们第一反应是必须准备好两件事情:吃土和吃药。
吃土是因为上培训班补习班费钱,吃药是因为陪写作业要命。
为了养出“好孩子”,我们往往不惜用上十八般武艺去教育孩子,表扬鼓励和打骂吼轮着上,反正把孩子调教得学习成绩好,听话表现好就行了。
em...上面这些手段,好像就是现在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全部认知了。
然而,时代在进步,家庭教育,仅仅就是教育孩子吗?
前几天我碰到的一对父子,也许是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回答。
那天下午,我去幼小衔接班接孩子们回家,正好看见老师给两位家长处理矛盾,边上站着两个哭哭啼啼的小朋友。
原来小男孩想要小女孩手上的玩具,小女孩不肯,他就不由分说朝对方脸上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一圈牙印子。
小男孩的爸爸一听自家儿子又欺负人了,转头就甩去一巴掌:“要死啊你,居然咬人!快给人家道歉!”
小男孩“哇”的一声哭了,倔着脖子说什么也不道歉。那位爸爸气不过,又甩了儿子一耳光。
等我牵着孩子们离开的时候,还看见那位爸爸一边走一边骂,时不时又来一巴掌。小男孩则缩着脖子走在他前面,防备着爸爸不知道什么时候落在头上的惩罚。
儿子悄悄跟跟我抱怨:“妈妈,他老是喜欢打人,我也不爱跟他玩。每次他一打人,放学后,他爸爸准揍他。”
我看着那位爸爸拳打脚踢的模样,想起一句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
1、老子和儿子,谁更该教育?
对待自家的熊孩子,那位爸爸不是不管教,只不过在他心里,家庭教育就是“打骂吼”。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到了现代,不少狼爸虎妈的成功示例好像更佐证了“不打不成才”的正确性。
稍微佛系一点的父母,不打不骂了,但也不想折腾自己,于是就掏钱送去补习班培训班呗,反正眼不见,心不烦。
但无论是棍棒教育,还是亲子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教育孩子,接受教育的对象永远都是孩子!搞得我们现在一说起“家庭教育”,许多家长下意识就认为:
不就是教育孩子吗?老子我是他爹,不用学!
董卿现在谈起当年父亲对她的严厉程度,依然想哭,她说:
“那时我们家住在六楼,我经常会在阳台边写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半是写给自己,一半是写给父母看的。”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
就是这样的魔鬼教育,让董卿即使从无名小卒蜕变成了“央视一姐”之后,依然经常“坐在沙发的地毯上,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过错”。
童年时,是父亲逼着她反思,逼着她认错;成年后,是父亲的教育模式,让她习惯性地逼着自己反思,逼着自己认错。
可能有人会说,你看董卿现在多成功,而且她自己也说过很感谢父亲当时的教育,认为父亲当时是对的。
可是今天再美的光环,并不能抵消当初的伤口。
不然,见惯了大场面,一贯端庄淡定落落大方的她,不会在节目中忍不住泪流满面。很显然,她所感受过的压抑和委屈,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父母的理解而烟消云散。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漫长的成长岁月,终于让伤害长成父母与儿女之间难以连接的壕沟。
社会在变化,父母与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沿用过去的本能式家庭教育,还行得通吗?
家庭教育,既然是家庭里的教育,为什么谈论的对象、使用的教育方式,仅仅只是孩子,仅仅只是针对孩子?
其实正相反,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2、缺位的父母教育亟需回归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爸爸、妈妈和孩子构成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何一边关系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整个家庭出现问题。
社会上蓬勃发展的父母课程,比如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鼓励咨询、心理沙盘游戏、曼陀罗绘画班等,早已经悄悄地向父母们灌输着一个理念:一直缺位的父母教育,是时候要回归了!
所谓的父母教育,就是帮助父母能通过系统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转变自身的观念和养育行为,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
这些系统性的课程,都有一个特点: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区别赞扬和鼓励的不同时,《正面管教》用下图来说明不同的做法及影响。
还有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让家长透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深入到孩子不当行为的核心,迅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比如婴儿为什么喜欢吃手呢?
在过去,老人家会说这是一个脏脏的坏习惯,要打手手,殊不知,对婴儿来说,却是奖励自己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因为把手指放在嘴里,在大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对宝宝来说,却需要有四种反射行为的协调才能完成:将手臂弯屈成小圆弧形、放松运动肌群伸出指头、搜寻并将手伸至小嘴里、开始吸吮。
对自己小手的成功控制,甚至可以看作是宝宝大脑智力发展,迈出对身体控制第一步的巨大成就。
宝宝到了四五岁左右,还有一个经常被父母误解的表现——抢着做家务!其实这是宝宝在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个表现!
网上有一句话:“知道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系统性的父母教育课程,会既关注儿童心理现象的表现和背后的原因,还会给出家长最心的“我该怎么做,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的实操方法。
例如很晚了,孩子却不愿意去刷牙睡觉,家长该怎么办呢?
正面管教里的有限选择:“你是想像兔子一样蹦着过去刷牙,还是想像小狗一样汪汪汪地叫着过去刷牙呢?”
这种巧妙的问法,为孩子提供了两种选择,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感,没有出现“不可以”、“必须”等字眼,这样孩子比较容易配合,你可以试着用看看。
恰当的教育方法,在关键的时候,作用巨大得难以想象。
上面截图这个案例,是一个真实故事。“心理营养”让高收入、工作繁忙的高管妈妈反省自身的养育方式,透过女儿叛逆的行为,解读出孩子内心对被爱的渴求。
“心理营养”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亲子教育核心内容之一,它不单可以让学习者获得自我疗愈,同时也可以帮助父母养育孩子,提升亲子关系。
相似的案例,还有许多,例如用心理沙盘游戏,挽救了一位有自杀倾向的孩子:
如果没有经过父母教育的系统学习,无论继续过去多少年,我们关心孩子的方式依然是:成绩怎么样啊……
不会有一点点进步!
我们都曾经做过孩子,按理说,我们都会明白孩子在被吼骂时的感受,我们应该可以产生同理心,但是事实是怎样?
我们并没有!我们甚至痛心疾首,埋怨孩子不体谅不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所有的对待孩子的本能,基本上都传承自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真正能做出改变的人少之又少。
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另一方面,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有一个从依附共生到独立自我的过程,但我们都习惯了孩子小时候的乖巧听话,于是将孩子慢慢萌芽的独立人格称之为叛逆,觉得他不听话了。
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起有一次送女儿上幼儿园,时间有点赶,所以我不耐烦地催她:“走快点,这么慢!”
当我催了五六次之后,女儿很委屈地说:“妈妈,我已经走得很快了,但你的腿比我长这么多!”
那一刹那,我猛然醒悟:孩子有她小小世界的步伐,我们也有自己的步伐,我们却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孩子,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不公平的。
就像我们忘记了自己孩提时看世界的高度,忘记了蹲下来感受一下,孩子接收到的各种居高临下的目光。
我们忘记的,我们亟需寻回的,正是孩子渴求的。
所谓的家庭教育,我觉得是父母用自我的成长,像阳光雨露一样,培育着孩子成长,在合适的时机,巧妙地点缀,让孩子像种子一样。
带着自己的基因密码,开出世间上独一无二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