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好的有错?有,因为那是“伪精致”

文 / 郭家心理姐
2019-08-13 03:08
"

郭家心理姐,帮你解开心里的结,做最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好的有错?有,因为那是“伪精致”

一、为什么说思想一直在欺骗我们?

著名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衣服要穿质量好的,吃饭要去好的餐厅,买房要买住着舒服的,车子要买有品位的,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对外在物质的追求,却从不在意自己内在精神的品质。

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是:

腐烂发臭的食物,我们是绝对不会放入口中或是吞进肚子里的,但是我们每天却乐此不疲地方很多负面的思想到自己的脑袋中,还反复思考、琢磨它们......

“我是个受害者......”

“我活得像个乞丐......”

“我这一辈子注定凄惨......”

“我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我没办法做自己......”

“我每天都活得好累,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拼命,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那么,这些思想是怎么来的?又是谁把这些思想放进我们脑袋里的呢?答案是:父母、老师、电视、社会、朋友......

心理学: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好的有错?有,因为那是“伪精致”

二、我们毫不质疑地将那些“应该”视为自己的目标

想想看,小时候,你的父母告诉你,你应该要怎么样?

应该要聪明、能干——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又好,干活还利索,学着点啊!

应该要勇敢、独立——你看那谁家的孩子,年纪轻轻的就赚了很多钱,兄弟父母全靠他帮衬......

应该要听话、懂事——做孩子的,就得听父母的,孩啊,我对你要求不高,以后要听爸妈的话。

应该要贤惠、谦逊——女儿啊,以后嫁去男方,要勤快,把老公、公婆伺候好是你的本分!

要......

你看到什么?是不是看到很多应该。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期待的自己的样子,只是我们却把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事当作我们奋斗的目标。

当我们没办法达到别人的期待的时候,我们一边懊悔自己不够努力,一边自责自己怎么那么不争气,只是,我们忘了,每个人都有很多面。

我们有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胆怯的一面,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一面而没有另一面(硬币还有正反两面呢)。

再能干、再完美的人,也会有能力达不到的地方,当你被告知“应该”要“勇敢”时,你怯弱的另一面呢,何处躲藏?

如果你从小就被灌输“你必须要能干”的这个理想,那么你不能干的地方,你能力有所欠缺的地方,一定会被你否定和压抑。

那些凡是不被允许的特质,被我们硬生生地压抑在了潜意识里,可它们并没有消失,它们会不时浮上台面,给我们造成困扰。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直面这些被压抑的部分,我们逃避、我们不安、我们蠢蠢欲动:

浮躁、突如其来的暴怒、莫名的忧伤,还有脑海里喋喋不休的“你不够好、你是错的、你不如别人、你不够完美......”

于是,我们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酗酒的人”、“抽烟的人”、“购物狂”、“派对狂”、“追星狂”、“学习狂”、“夜店狂”、“上课狂”......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从控制,我们只能借由观察它、检视它来转移,如果你检视思想的真实性,你会发现,90%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

心理学: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好的有错?有,因为那是“伪精致”

三、让我们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你一定听过下面的这个故事:

有一个父亲,抛弃了老婆和三个儿子,完全弃他们于不顾。

老大长大后,成为一个很好、很负责任的父亲,因为他的潜意识信念是:我不可以像我父亲一样伤害家人。

老二终身未娶,因为他的潜意识信念是:我不信任婚姻,因为我可能也会和父亲一样。

老三做出和父亲一样的事,因为他的潜意识信念是:我要和我父亲一样。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关于这块的解释,最经典的莫过于ABC法则了: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比如,同样的一件事:老公看你的时候脸色不太好(A)。

如果你认为他是故意针对你的(B),你就会觉得很受伤(C)。

如果你认为老公当时心情不好(B1),你会很中立地注意自己和他的互动(C1)。

如果你认为老公是因为身体不舒服(B2),你会很心疼地对他格外好一些(C2)。

事件是中立的,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不同的B会造成不同的C,也会影响你和老公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烦恼,用这个简单的ABC公式就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了。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公式改为新的版本:

A(事件)—>B(信念、想法)—>C(选择),觉察自己对一件事产生的想法和信念,然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和评论哦!

参考资料:《遇见未知的自己》

主笔:郭家心理姐

一个一边不吃药对抗躁郁症,一边靠心理学自救实现人生逆袭的心理咨询师!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