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文 / 东成私塾官方账号
2019-08-09 12:09
"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哪 吒 那 托 辣 砸

né zhā nà tuō là zá

傻傻分不清楚

近日

一个丑萌丑萌的哪吒

从网上到朋友圈

火的一塌糊涂

哪吒电影仅仅上映几天

总票房已突破12亿元

网络评分稳稳落在8.7分上

票房口碑双双火爆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这部电影和传统神话故事里的哪吒完全不同

他不再是那个不被父母爱和信任

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悲情英雄

今夏的哪吒打破了以往形象

化身了“魔丸”转世

成为了真真正正的魔童

同时他也是一个

因为被父母爱和信任

逆天改命的“熊孩子”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画师:HANYILIE作品


尽管哪吒调皮捣蛋

但顽劣外表下其实

拥有着一颗期待被认可的心

于是他踏上了一条艰难的成长之路

在三年的时间里

他打破偏见和命运抗争

在父母的爱和宽容中

克服魔性,逆风翻盘

看完,你一定会被那个有血有肉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燃到

除了燃爆了的剧情外

影片内李靖夫妻对哪吒的家庭教育方式

也为现代育儿遭遇的问题

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1.孩子的“熊”是怎么来的?

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一个空白的画板。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不断朝着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

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皮其实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就像携“魔丸”出生的哪吒,所谓的魔,与其说是他的本性,不如说是世人强加在他身上的偏见。幸好他遇见了很好的父母。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毫无疑问,哪吒能够从魔头变为英雄,李靖的教育功不可没。即使哪吒顽劣,他依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和诋毁哪吒,始终不离不弃,时时刻刻与他站在一起,替他抵挡那些异样的眼光,他用深沉的爱和坚定的信念帮助孩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电影的最后,陈塘关百姓扭转了对哪吒的偏见。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启示

哪吒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熊孩子,只要父母愿意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孩子会理解你的良苦用心,并结出懂事的果实。

2.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现实中,熊孩子们的身上孤独感很重,因为大人们每天不是忙于工作,就是忙于手机和电脑。哪有时间陪孩子,每次陪伴的时候,都是一小会儿的时间就又去忙了,孩子有父母和没有没什么差别,反正都不在身边。所以孩子叛逆,不只是孩子的错,家长的责任才是最大的,因为孩子想要的就是陪伴和朋友。

这一点在哪吒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携“魔丸”出生的哪吒,背负着成见,成为人人惧怕、躲闪不及的魔童。总是被囚禁在家中,没有自己的小伙伴。但一刚一柔的李靖夫妇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陪伴和引导着哪吒的成长。

性格火爆,斩妖除魔的殷夫人抽空也要陪哪吒踢毽子,给哪吒做好吃的,用最好的温柔哺育哪吒。

父亲李靖不善言辞,恪己守礼,甚至有些古板,但他内心深爱儿子,面对偏见,父亲坚持要他到太乙真人那修炼仙术,降妖除魔,教会哪吒掌握自己的命运。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启示

哪吒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温柔陪伴的妈妈,一个从不缺位家庭教育的爸爸,他们的爱在每一天里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孩子的心灵,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3.赏罚分明是父母应有的态度

生活中,熊孩子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经常会故意制造麻烦,不断的犯错。很多大人不能理解,一味的责骂孩子,缺乏信任和关心,导致孩子和自己渐行渐远。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哪吒身上,李靖夫妇的做法就非常可取。影片中,哪吒因为是魔丸出生,被百姓排斥,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他时不时出去制造麻烦,故意去欺负百姓们。当哪吒又一次将陈塘关闹的乱七八糟,父母将哪吒活动范围从李府缩小到房间范围,由此惩戒。但当哪吒救了小姑娘,却遇到不被百姓相信的误解时,父母选择站在了他这边,并开导他,肯定他。虽然哪吒没直接表达出喜悦之情,但他却已接收到了父母的爱与信任。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启示

哪吒的故事告诉我们:父母接受孩子犯错并不是任由孩子去故意犯错,而是在孩子需要家长关注的时候,给予他包容和等待。面对错误,要及时纠正,面对做到好的地方,要及时奖励和鼓励,赏罚分明才是家长教育孩子应有的态度。


教育家梅德明说:

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核心是爱。

信者得爱,只有爱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给孩子好的爱,在这个时代的每个家庭中,依旧是稀缺品。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版很燃却很温柔的《哪吒》?因为在那个不完美的小魔童身上,或多或少有着我们的影子,而我们又曾多么渴望自己的“熊”能得到些许理解和包容。

魔丸?灵珠?家庭教育是关键


或许,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孩子的成长注定会痛,而父母的爱,可以让成长没那么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