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的不肯回家?教你一个小妙招

文 / 心理学说
2019-08-05 17:06
"

最近姐夫和我说,很担心自己读大班女儿的情绪问题,我问有什么具体表现吗?他说有一次奶奶带着西西去西西好朋友家里玩,本来说好傍晚五点回家的,当时也答应得好好得,可是真到了五点要回家的时候,西西却怎么也不肯回家了,奶奶再叫几句,西西就十分生气,在她小一点的时候遇到类似情景她会大哭大闹,现在大一点了直接一个人走了,让人头疼。

孩子玩的不肯回家?教你一个小妙招

中班左右的孩子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他们开始有自主意识萌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完全跟上,所以就容易出现很多“大哭大闹”、“发脾气”、“出走”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孩子情绪的问题,其实这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制定约定并且遵守约定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法一:叫半天回家,孩子还是不动,你开始是耐着性子和孩子讲道理的,可是看到她还是无动于衷的样子,于是有些急躁,忍不住用“大棒”,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威胁孩子,语气也忍不住提高了一个八度:“再不跟我回家?我以后不带你出来玩了!”

孩子玩的不肯回家?教你一个小妙招

可是孩子听了会有什么反应呢?有可能她听了觉得抵触你,和你对立,心理距离上和你躲得远一点;也有可能她暂时屈从于你家长的威严,胆小柔弱。一句威胁的话把孩子陷入了心理上的两难,她不顺从的话,其实知道接下来自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顺从的话,自己像一个傻瓜一样。还有可能让孩子发现:家长不可能真的以后都不带孩子出来玩了,当她意识到没有兑现的“大棒”,不过是纸老虎,今后就再也不会相信“大棒”了。

方法二:既然“大棒”没用,再来“胡萝卜”:“赶紧跟我回家!回去给你吃冰淇凌!”

“胡萝卜”很容易兑现,可是兑现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发现“大哭大闹”“离家出走”之类方式非常管用,大人会因此而妥协,而且还会用“胡萝卜”作为孩子乖的交换条件。

孩子玩的不肯回家?教你一个小妙招

这样做有两个弊端:

  • 首先,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我一“大哭大闹”“离家出走”,大人都会乖乖投降妥协,这样直接导致下一次类似情况,孩子还会继续用这招。
  • 其次,“胡萝卜”用得多了,会出现效用递减,下一次还要找新的更大的“胡萝卜”才管用。长期以往,孩子内在动力机制没有了,她不会自发地认为自己需要有界限,讲规矩和守约定,而是把这些建立在外在的奖励上,没有外在奖励的时候,可能就不一定会遵守约定了。

方法三:提前和孩子约定离开时间,并且示意五点钟面的指针是指到几,让孩子有对于时间的感官认知。快要到约定时间的时候,再次提醒孩子,并且表达:我看到你和好朋友玩得好开心, 你很喜欢来好朋友家里玩是吗?一会就要到我们约定的时间了,你看你是自己自觉离开,还是妈妈再来提醒你走?最后到五点的时候,手指指钟面提醒下孩子。

孩子玩的不肯回家?教你一个小妙招

同样是约定有什么不同呢?

  • 第一步,征询孩子意见共同制定约定离开时间,而不是单方面给孩子指示约定的时间,并且和钟面时间指示联系起来,让孩子更理解时间的概念。
  • 第二步,表达“我看到你玩得很开心,很喜欢这里”,看见孩子的情绪,进一步共情孩子。
  • 第三步,距离约定时间还有一会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否需要提前再次提醒,其实是和孩子再次确认约定。提醒的时候只是问孩子:我们约定的离开时间是几点?
  • 第四步,到了约定时间,试试用非语言(一个手势、一个声音)再次提醒往往比语言信号更有效。

往往,经过上面一轮约定,绝大部分孩子都很愿意配合自己在约定时间道别。

也有家长会说我明明用了上面的方式,可还是不管用,怎么回事?大家觉得原因有哪些呢?

  • 是不是用晚了?孩子已经有些固化
  • 是不是改变是一个过程没有那么快?
  • 是不是孩子给的回应不是你想要的?
  • 是不是孩子在试探家长:你真的是在问我吗?还是在给我下套?

当方法不管用的时候,有可能是孩子真的还不明白约定的含义, 需要花更多时间练习;还有可能是孩子明明知道,故意和你对着干!

孩子玩的不肯回家?教你一个小妙招

同样一句话,说得语气不一样,站得姿态不一样,问得方式不一样,孩子会明显察觉到之间的不同,你到底是在和我商量做约定?还是换了一个方式来控制我的想法?

当我们真的把和孩子的关系调整到水平位置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会自愿自发地选择配合我们,也只有转变关系,我们真正做到平等尊重对孩子,方法才会有效,否则只是沦为控制孩子的工具。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把各种育儿方法比喻成术(万物)的话,各家育儿理论代表着不同的“一、二、三”,那么万物背后是唯一的道:平等尊重爱孩子。

作者:美好 本章内容来源于《心理学说》知乎专栏作者投稿,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作者。

有心理问题,找心理学说!心理学说:普及健康心理学,推动全民心理健康蓬勃发展。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