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知道这5个方法,轻松告别拖延症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拖延场景。
有份方案你下周一不得不交了,于是你打算周末加班完成。周六早上起床以后,你打算打开电脑开始工作,但这个时候你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快递到了。拆完快递以后,你的肚子有些饿了,算了,先给自己做个早午饭吧,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吃完饭后有一点困意,那么就先躺在沙发上刷会儿手机吧。看看朋友圈,再看看微博,然后又想起来某个综艺节目也更新了……刷困了,就又睡了会儿觉。醒来又饿了,又开始做饭吃饭……直到上床睡觉前才发现,原来方案一个字也没有写。算了,还有一天,明天再说吧。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场景?那我们是否能够从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中,找到一些规律,看一看我们在拖延的时候,大脑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下面这幅图很好地显示了我们的拖延路径。
我们想要开展的这项任务(这份方案),这是一份令我们不太开心的任务。因为它挤掉了我们周末的休闲时间,同时还需要找很多资料,然后做整理、编写、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
这份不太开心的任务呢,会使我们大脑中的痛觉中枢被激活,让我们时刻想着要逃避。那与这份不太开心的任务相比呢,刷手机,看综艺,睡觉、吃饭等等则会减轻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轻松愉悦。
所以这个拖延的路径就是:开始任务(感到痛苦)-转移注意力(逃避痛苦)-做轻松愉悦的事情(感到快乐),拖延模式就这样开始了。
导致我们拖延的因素有什么?虽然我们每个人拖延的事情都不尽相同,但所有事情的表面都会隐藏着一些真相。那隐藏在拖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学习之道》这本书里说:“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那是什么让我们不安呢?
1.情绪抵触,动力不足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乐意去做的,比方说老板给你指派了一项你不喜欢的工作,但又没有办法拒绝,又或者家人希望自己参加某项考试,然而自己却一点也不喜欢等等。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这些事情,当我们一想起它们的时候,就头大,一点也不想面对,能拖就拖着,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再说。
这样的事情,我们在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情绪,不情愿甚至抵触的情绪,深层来看,是因为我们没有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没有动力,那就相当于一辆汽车没有加油,它怎么能够跑起来呢?
2.目标太大,能力不足
除了情绪与动力之外,还有一项影响我们拖延的因素,那就是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目标太大,我们的能力不足,或者我们的能力达到了,但是自己的自信不足,总之这项任务对你而言是一份超大压力的存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对开展这项任务产生恐惧心理,有畏难情绪,而这份畏难情绪就会使我们产生拖延。
比方说,快要毕业了,我们要写一份几万字的论文。这份论文需要你查找很多资料,然后组织材料写出文章。如果你平时是一个不怎么写文章的人,那这几万字的文章对你而言就是一个挺大的工作量。面对这样工作量的时候,可想而知,没有多少人是感到非常轻松的,而这份不轻松就会让你不太那么容易开始。
3.诱惑太多,定力不足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太多可以诱惑我们的因素了。窗口弹出的新闻,朋友圈的各种动态,各种有趣的小视频等等。也许你在最开始的时候说我就刷一会儿,但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因为这些诱惑不需要我们耗费脑力,与那些繁重的工作任务相比,我们的大脑会“趋利避害”,让我们享受这些轻松的时刻。但在享受完这些时刻以后,你也许又会懊恼,自己不该浪费这么多时间的。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拖延?1.找到动机,且让动机可视化
比方说,你想要学习英语,那你为什么学英语呢?你是自己想学还是父母让你学的?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是为了解决出国旅游的问题,还是为了解决工作交流的问题?
现在你就可以想一想,你一直拖延的一件事情,你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呢?它是否足够清晰呢?动机,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油箱”,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我们向前行进。如何确保我们的油箱总是满的状态呢?
那你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就是把目标可视化。因为视觉对于我们的大脑的刺激更强一些。就好比,同样是一个故事,漫画的形式肯定会比文字的形式效果更好些。目标可视化,可以有两种情境方法。一种是可视化理想状态,一种是可视化悲惨状态。
可视化理想状态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期待的结果呈现出来,让它成为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场景。比方说你想好好学习英语,是为了出国旅游做准备。那么你就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能够和外国人自由交流的场景。你可以找到类似的图片,类似的视频,类似的生活场景,把这些可视化的图像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可视化悲惨状态,是说如果自己不这样做的话,会有怎样可怕的后果呢?同样地,也将它通过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比方说,你学习英语,是为了工作交流。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英语,一直是现在这个状态的话,那么升职加薪会一直与你无缘,你只能一直停在现在的位置上。把这种悲惨的状态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可视化。当自己动力不足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2.调整情绪,让运动帮助自己
在做任务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有紧张、懈怠、厌恶等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拖延了。当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也不要难过,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解决问题。
想要改善情绪,避免拖延,那么运动是一个很不错的帮手。《拖延心理学》里提到:运动除了有利于身体健康之外,对提升我们的情绪也有很大的好处。
因为我们在运动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让我们我们感觉良好。之前感到压力大的工作,在运动完以后,感觉也没有什么了。之前心情不好,运动半个小时之后,状态又回来了。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如此的便利,网上有很多健身的APP,在家就可以完成各种小运动。同时各个小区旁边也有很多健身房、公园等等。即使不用APP,不去健身房,小区楼下遛遛弯,快走散散步也是可以的。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那些拖延的任务也会跟着动起来的。
3.观察自己,切断拖延的诱因
我们每个人拖延的事情,拖延的过程都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我们可以在自己拖延的时候观察自己,看看自己的拖延路径,看看在这条路上有哪些“拦路虎”,然后把这些“拦路虎”解决掉就可以了。
比方说,你可能发现,自己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打开电视。因为你一开始看,就会停不下来,所以,下次吃饭的时候就不要打开电视了。又或者你发现某个App是浪费自己时间最多的,那么你就在工作的时候,把这个App关掉,不看里面的任何消息。
把这些“拦路虎”切掉的目的就在于,我们要确保自己有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确保自己的注意力不被打扰。当你每次有拖延想法产生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旁人的视角来看一下自己,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么做的,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最容易陷入拖延。如果你能够细心观察几次,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一些规律,然后“对症下药”即可。
4.细化目标,且专注于过程
在前面的文字里提到,我们有的时候之所以会拖延,是因为目标之于我们而言有点太大,让我们有些恐惧。那如何消除恐惧,顺利开展任务,不再拖延呢?你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细化目标,一是专注过程。
我们做一件事情会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像一块大蛋糕一样。这块蛋糕虽然很大,很漂亮,很却让我们无从下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这块大蛋糕切成一块块小蛋糕,方便我们食用。
同理,我们就需要把这个整体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小到我们无法拒绝它。当你无法拒绝它的时候,恐惧心理自然也就没有了。比方说,你的目标是写论文,把写论文的步骤分解一下,把行动步骤设置成小到不能再小。因此,你可以把今天的任务设置成:找出十本可以参考的书籍。不需要读,只需要列出它们的名字就可以了。
除了分解目标,为了消除我们行动的恐惧,我们还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专注于过程。专注于过程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去想结果,只关注当下就可以了。因为当我们一想到结果,我们就觉得现实与目标太遥远,然后就会气馁懈怠了。
你脑中的习惯性部分(小恶魔)是喜欢过程的,因为它可以不动脑子跟着走。在过程上诉诸友善的小恶魔,比请它们帮你达成结果要简单得多。——《学习之道》
专注于过程的具体做法可以是,你可以把目标设置成时间导向,比方说,我今天要看10分钟的书,而不是要把这一章看完。我要做25分钟的运动,而不是要把这一套健身操做完。10分钟,25分钟等等这样的时间,我们是可控的,它们的进度条十分清晰,所以我们的心理负担不会非常巨大与恐惧。
5.正向反馈,让行动成为习惯
在我们完成任务以后,我们要给自己一些奖励。奖励的作用就是一种正向反馈,它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做事的习惯,避免拖延的情况继续发生。
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拦路虎”吗?也就是那些阻止我们开展任务的诱惑。我们可以颠倒一些顺序,“先苦后甜”,把这些诱惑当做自己完成任务的奖励。这些奖励,一定要在这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一次性“发放”,否则中途“发放”的话,很容易就跟着诱惑跑了。
比方说,你想刷小视频了,那么可以先去完成某某任务。在所有的任务结束之后,你就可以美美地享受奖励了,舒服的窝在沙发里,刷手机,看视频。这个时候看和之前看,你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颠倒一下做事情的顺序,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之所以要给自己奖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个习惯的闭环(信号-反应程序-奖励)。当我们逐渐形成习惯之后,习惯就能够帮助我们节省一些力气,让我们在达成任务的时候更加自动化,拖延的情况自然而然也就会减少了。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