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文 / 鹿妈亲子
2019-07-31 21:09
"

你平时会惩罚孩子吗?

相信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很多都在默默点头。

你是真的认为惩罚孩子有用呢,还是什么办法都用尽了才不得不惩罚他呢?

家长为什么惩罚孩子?

01 发泄情绪

“气死我了,说了几百遍也不听,必须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02 让他意识到错误,承担起责任

吃一堑长一智。犯错了就要付出代价,那么轻易就放过他,他怎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再说如果我今天不惩罚他,以后到社会会狠狠地惩罚他。

03 我也知道惩罚不好,但是什么方法都用过了,最后还是惩罚最管用。

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打一顿、罚他不能玩游戏,就听话了,至少当时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但是惩罚真的管用吗?

法国心理疗法专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说: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胖揍一顿,我们有立刻反思,要痛改前非吗?更多的时候是流着泪、倔强、不服气的眼神:心里想着“哼,凭什么打我!”

我们家浩浩有一次作业没写完,罚他第二天不能玩游戏。没想到他丝毫不知悔改,声嘶力竭地哭诉:“我恨你们,同学欺负我,老师批评我,连你们也欺负我……”

我当时很生气,也很震惊,这也是他的心里话吧。经常没做完作业,被老师批评已经很难过了,回家想放松一下,还要被批评、禁玩游戏。

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啊。我开始认真思考惩罚的意义。

惩罚有毒

惩罚在短期内貌似有效果,但是隐藏着很大的副作用。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列举了惩罚教育的四个负面作用,分别用4个R表示,并揭示了孩子在接受惩罚后的心理活动。

第一个R:愤恨(resentment)

孩子的内心活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惩罚是附加在自然后果上面的人为情绪化的行为。与孩子站在对立面,切断了父母与孩子的爱。比如孩子没写完作业,要面对自己的挫败感,还有老师的批评,这些自然结果已经让他很难受了,回来还要被罚抄作业100遍,不许看电视。

他自己也想做好,只是自控力实在不足。原本希望回到家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而面对的却是加倍惩罚。所以他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他还无法理解,父母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养成按时写作业的习惯。

所以说惩罚经常破坏亲子关系,孩子与父母变得像犯人与警察一样。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第二个R:报复(reveng)

孩子的内心活动:“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惩罚是非常短视的行为,迫于压力,孩子只是暂时屈从于父母。孩子现在还小,力量太弱,还要吃父母的,穿父母的,无法反抗。如果从小受处罚受的伤害太深,等有一天,他足以与父母抗衡了,他可能会报复父母。

韩剧《天空之城》中,李明珠一家住在高端社区“天空之城”。多年寒窗,儿子终于考上了首尔大学医学院,这一直是李明珠夫妇期待的。然而李明珠却在儿子的升学庆功宴后自杀了。

原来这都是儿子策划的一个局。

为了让儿子成才,李明珠夫妻对儿子几近严苛。一年365天不管生病受伤,都要坚持学习;拿不到第一就没资格吃饭;成绩下降就咒孩子去死……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多年来都都忍着,将恨意深埋心底,等待时机报复。他做了以下的事情:

①努力学习,考上韩国最好的大学,并选了父母喜欢但自己不喜欢的医学院

②干父母最害怕的事:与保姆离家出走,并和父母断绝关系

③让父母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然后毁了它。

没有爱,只有高压和惩罚的教育,孩子的心理会扭曲。

第三个R:反叛(rebellion)

孩子的内心活动:“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当老师的舅舅说过他班上的一个学生。学习虽然一般,但很努力。但是到了初二,他变了:不去上课,泡网吧,在家也什么都不做。舅舅和他谈心才知道,他有一个学霸哥哥,上高中。他爸爸经常拿他和哥哥作比较,长期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父亲对他的要求特别严格,稍微贪玩就会被骂。

他并没有因此发奋图强,像哥哥学习。他用翘课、自我放弃的方式来惩罚父母:“他不就是要我像我哥一样吗?我偏不学习,让他难受!”

将处罚作为首选教育方式,收获的往往是相反的结果。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第四个R:退缩(retreat)

孩子的心理活动:

a.“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偷偷摸摸

b.“我是个坏孩子。——自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爱撒谎的孩子,往往来自于家庭管教严格的家庭。不允许孩子犯错,容错力低,动不动就批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孩子学会了撒谎、偷偷摸摸地学坏。

这种孩子活的小心翼翼,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防范父母上了,不可能专注地学习成长。

惩罚还会造成孩子自卑,让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我是一个不被父母认可的坏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畏首畏尾,没有冒险开拓精神,不敢尝试新事物,人生中错失很多机会。

将管教等同于惩罚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期有效,却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埋下了很多雷。

惩罚是最简单、粗暴,又貌似高效的方法,其实这是家长无力感的表现。就像我,在惩罚完孩子之后,看到他愤恨的眼神,心里难免愧疚:“我也不想这样对你,只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好。但愿你长大能了解。”

那孩子破坏规则,不惩罚,如何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呢?

首先要处理的是情绪

爱惩罚孩子的家长,往往败给了情绪。惩罚中,父母和孩子都没赢,都被情绪控制住了。如果能拔掉情绪的刺,采用理解同情的态度去教育孩子,更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如果能控制情绪,惩罚其实会变得多余。

拿最令家长抓狂的做作业举例。

你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家。孩子作业没做,在电脑前玩游戏,你肯定很生气。

你可能会在吼:“你答应过我,做完作业才玩游戏的,你又骗我。一点都不诚实。明天开始,不能玩游戏了!”

然后孩子要么开始辩解:

  • 今天作业太难了、不会做;
  • 要么撒谎:我才刚玩一会会儿;
  • 要么干脆不说话,手足无措看着你大吼;
  • 又或者前面说的他都没听到,只听到不能玩游戏了,摔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孩子改正错误行为,解决问题。

其次,那应该怎么做?

不打不罚4步走,心平气和解决问题

01 替孩子找“借口”,说出孩子的感受和难处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比如“下完课就要写作业,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

这不是纵容孩子,而是通过共情,站在孩子一边,理解孩子。先赢得孩子,才有可能搭上沟通的桥梁。

孩子认为妈妈在替自己说话,而不是来兴师问罪的,也就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

02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在第一步你已经清空了他心里的反弹情绪,他有足够的空间去接纳你的感受和需求。

“可是如果你没写完作业,妈妈担心你会被老师批评或者留堂。”

这里也尽量站在为孩子着想的角度,将你的期待转换成关爱。这么一说,孩子通常会觉醒,我如果保持现在的表现会有麻烦,妈妈在担心我。

03 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之前的规则可能是父母单方面定的,也可能当初没有预想到一些细节,所以现在执行起来有困难,父母和孩子一起来讨论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比如:如果让你先玩一会儿,你会更愿意作业是吗?那以后你放学回来,先玩20分钟,到时间了,妈妈叫你写作业。

04 将讨论结果落实到纸上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心理学家发现,由孩子亲自参与制定的规则,孩子更容易遵守;此外,将计划写在纸上这个小小的动作,也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将共同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贴在显眼的地方,孩子更愿意配合。下次孩子忘记写作业,不用多唠叨,指一指墙上的计划表,孩子就明白了。

仔细体会这4个步骤,发现它和惩罚的区别了吗?

  • 惩罚将重心放在对付情绪上;而“4步法”则就事论事,目标在于解决问题;
  • 惩罚伤害孩子的自尊;“4步法”避免了对孩子的人格攻击;
  • 惩罚一般只是解决了当下的问题;“4步法”则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将孩子推上正确的轨道;
  • 惩罚将孩子放在对立面,打败的是孩子;而“4步法”则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起,尊重孩子,打败问题。

相比惩罚,“4步法”优势在于没有在负面行为中纠缠,问责、批评和惩罚,而是聚焦在建设性行为上,让孩子发自内心觉醒,进行自我校正。这才是孩子变好的真正原因。

在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一个叫“池塘底”的学校,里面的孩子都是来自于无家可归或被家人放弃的问题儿童。各种惩罚约束是学校的主要管教方式:批评打骂、罚干活、禁止探视、禁闭等。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然而这些孩子并没有改邪归正,反而变本加厉:在课堂上捣乱、在宿舍抽烟,甚至用刀捅伤老师。

直到音乐老师马修的到来。面对学生的整蛊、刁难,马修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惩罚他们,而是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尊重他们,努力寻求合作,同时挖掘被缺点掩盖下的闪光点。

心理学家:如果惩罚有用,那早就没人犯罪了

马修组建了一个乐团,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乐团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和价值。在马修老师的鼓励和细心呵护下,放牛班的孩子变了: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努力学习乐曲,甚至完成了一首超高难度的曲子的合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

惩罚有毒,家长慎用。

当然教育孩子没有什么万能药,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妙方。有些方法可能要尝试好几次才会看到效果。如果一定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那就像马修老师一样,始终尊重、理解孩子,激发孩子内心的能量。

参考来源:

《正面管教》,[美] 简·尼尔森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美]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