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八脉交会穴的穴性解读与针灸的配穴原则思考

文 / 中医家
2019-07-30 22:13
"

讲者简介

程凯-八脉交会穴的穴性解读与针灸的配穴原则思考

程凯,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嫡孙,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北京政协第十二届委员,大诚中医连锁医疗机构创建人。

现任

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流派传承与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养生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康复保健专委会常务理事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委员会执委

中国科协穴位保健方法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局级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

中国针灸学会2012年优秀工作者

新华网2013年首届“中国好医生”评选之“创新科普奖”获得者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部局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4项,作为科研骨干参加国家级课题4项,部局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33篇。出版著作52部,其中主编28部,副主编15部,编委9部,获各类奖励18次。

受邀在央视《健康之路》、《天涯共此时》、《文明之旅》、江苏卫视《万家灯火》、北京卫视《养生堂》、山东卫视《养生》等优秀健康栏目录制了数百期中医健康科普节目。受邀作为主讲专家赴多国参加“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中医巡讲活动。受邀为多家单位或企业做健康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

程凯-八脉交会穴的穴性解读与针灸的配穴原则思考

颜大夫推荐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本文程凯老师从《医学入门》这一句话展开,阐述了自己对于穴性的思考。每个穴位都有定性、定位的穴性,临床配穴的过程中如果把穴性的定性、定位结合在一起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八脉交会穴配穴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读罢此文,一定会启发您对针灸配穴有更多的思考。

录音原文翻译:

非常感谢受到群主邀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和探讨一些关于穴性方面的内容。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八脉交会穴的穴性以及对临床当中穴位配伍的一点思考。

一、什么是穴性

穴性,就是穴位的性质,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为什么去选择一个穴位。他不是穴位的主治。是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使用这个穴位,它包括采用合适的刺激的方式、刺激量和刺激时间。程莘农教授一直强调穴性和药性之间的类比关系。

再深入一点,穴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定性的穴性,即它所对应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以及不同的脏腑等这样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定位的穴性,即它对所治疗的问题有个靶向性的指导,使我们针刺治疗过程中对某个局部问题有“打哪指哪”的引导性。

我们在针灸临床当中大多数采用的是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循行来确定它是在某条经上,甚至可以确定它的位置。比如说在表层的皮部和络脉,中层的经别和经脉,深层的经筋和骨骼。不同的病位,针刺的深度就不一样,那么不同的深度结合不同的手法又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有诸多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对穴性的解读。一个穴位和其他穴位搭配在一起,穴位的穴性又会发生偏移或者发生相互的影响。

今天我尝试从穴性的角度去解读临床当中常用的四对配穴八脉交会穴,看一看会不会有一些启迪。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共鸣和指导。

二、十二经脉的医学模型


对于八脉交会穴,大家并不陌生,在讲八脉交会穴之前,先回顾一下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这两种不同的医学模型以及他的临床意义。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是《医学入门》当中的一段话。我们知道“六十六穴”是井荥输原经合,其实“手足六十六穴”泛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十类特定穴中除背腧穴、募穴、少数八会穴之外,大部分的特定穴都是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说明在十二经脉建立的医学模型中,它的井荥输经合,强调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都涌向躯干。它强调诊断部位和刺激部位都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地方,解决的是头、胸、腹、躯干部位的内在问题,这就是内与外的经络联络关系。因此古人还建立了经络的纵横关系,即根结标本理论,其实强调的就是四肢末端的这些特定穴是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部位。

基于十二经脉的医学模型,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就成为特别重要的对应到身体躯干部的诊断点和治疗点,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位置对应关系。比如说,手腕部大多对应着咽喉,手部大多对应着头面,上臂部大多对应着胸廓、胸部、胸腹等,那么穴位的主治就具备了全息对应关系的特点。“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强调的就是这一点。“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为什么这八个穴位又比六十六穴还要更为重要呢?站在穴性的角度上来认知的话,前面的那句话强调的是临床中单独穴位的穴性,就是它的定位和定性的结合。而交经八穴应当说的是配合。它举出了四个非常经典的组合应用的例子。

三、八脉交会穴穴性粗解


内关(心包6)通阴维,公孙(脾4)通冲脉,后溪(小肠3)通督脉,申脉(膀胱62)通阳跷脉,外关(三焦5)通阳维脉,足临泣(胆41)通带脉,列缺(肺7)通任脉,照海(肾6)通阴跷脉。

这八个穴位通过其所在的经脉通于一条奇经,然后一对穴位又汇合在一个共同的部位来解决一类问题。这是八脉交会穴的基本临床应用。

1

内关配公孙

内关是手厥阴的穴位,通于阴维脉;公孙是足太阴的穴位,通于冲脉。这两个穴位通过奇经,最后汇聚到人体的胃、心、胸。内关公孙胃心胸,只要在这个部位上的共性问题,就可以用这两个穴搭配使用。

从穴性的角度来分析,会发现这两个穴位的搭配非常有意思。内关是手厥阴的穴位,对应的经脉是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手少阴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它联系的是心的实体器官,也就是心脏以及外周血管。心包所联系的实际上是包容了心脏所在的胸腔之内的环境,我们知道控制心脏搏动的还包括胸腔之内的自主神经系统。

在古人的概念中是没有食道的概念的,都通过咽来描述,因此食道是归入到胃的,食道又在上焦,所以胃的概念出现在上焦,也出现在中焦。古代文献中有胃痛、心痛,还有真心痛,很大程度上说明心和胃是混淆的。临床中发现心绞痛的患者,早期也可能出现胃脘部症状,比如胃空、胃胀、胃痛等。而胃痛的患者也会诱发心绞痛的发作,所以胃和心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中是经常并见的。

内关是对应到上焦,心包所在的范围,阴维也是通于内的,“阴维为病苦心痛”,指的是内在的问题。公孙是足太阴经的穴位,足太阴经属脾络胃,是在中焦。意味着公孙实际上是通过对中焦脾胃的调节进而影响到胃心胸的功能。

内关和公孙两者搭配,内关应该是对应的上焦,公孙对应中焦,而中焦和上焦的功能之间,胃和心的功能是存在关联性的,或者说症状上是会同步出现的,这是从位置的角度上来讲。

从病性的角度上来讲。公孙通于冲脉,按照古人的理解,冲脉应该是要冲之脉,是血海,是十二经脉之海。实际上这是古人对腹主动脉的探查而感受到的一个现象,那么冲脉就是对血的一种表述。胃和心跟血的产生、转运都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所以公孙通于冲脉,实际上是把血的功能,即物质的功能,和胃心胸这个部位联络在一起。而内关联络胸腔的自主控制系统,指的就是人体的功能。内关在上焦,公孙在下焦;内关对应这个部位的功能控制,公孙对应物质基础。

往往物质影响功能,功能又决定物质,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果在胃、心、胸部位出现既有物质又有功能的问题时,把这两个穴位搭配在一起,应当是可以起到相得益章的作用。这也给了我们提示,临床中碰到一个病症,它有一个定位,而引起这个病位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此时我们用一个穴位只能从一个病因的角度层面上去解释它,去影响它。但是我们如果找到两种原因都能够起到作用的穴位,甚至两个穴位在位置上还有些许区别,一个偏上,一个偏下,一个偏左,一个偏右,这样搭配使用就是把穴位的穴性当中定性的部分和定位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2

后溪配申脉

后溪是手太阳经的穴位,通于督脉,申脉是足太阳经的穴位,通于阳跷脉。这两个穴位最后交会的部位在目内眦,在项,在耳,在肩胛,也就是肩背部这样的范围。从经脉的循行上可以看到,手太阳和足太阳的经脉恰恰是在肩背部交错在一起。不管是手太阳还是足太阳,督脉还是阳跷,它们都跟人体的肢体运动功能,也就是肌肉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颈肩部所出现的主要症状,比如疼痛、肌肉拘挛、痹症、萎证,都是跟肌肉的问题相关的。

如果把颈肩背部位的肌肉结构展示出来,就会看到肌肉也是分层排列并且是有纵横交错关系的。有斜行的肌肉,有稍微纵行的肌肉,还有横着走的肌肉,还有大小菱形肌等。肌肉群之间是相互交错的,经脉也是相互交错的,所以它们共同治疗肌肉问题的话,有横行的经脉,就是手太阳,也有纵行的经脉,就是足太阳。

为什么把这两个经脉搭配在一起使用呢?我们在临床中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有颈肩疼痛的患者还没有到颈椎病的范畴,很多诊断为颈肩综合征,甚至还有颈腰综合征。中医学谈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整体,那么人体的肌肉之间是具备力学关系的。当颈肩部的肌肉紧张,出现拘挛,力学发生变化后,那么在腰背肌上,在臀部和大腿部的肌肉上,也会发生力线位移的情况,出现连续性的疼痛,或者出现因果关系,这就是颈肩综合征和颈腰综合征的原因。

换句话说,手太阳治疗的肩背的疼痛,可以理解为局限在此范围内的肌肉的问题,而足太阳所治疗的是颈肩部的肌肉和腰背部的肌肉之间的力学关系发生变化后,甚至由腰背进而影响颈肩而出现的问题。两者就有局部和远端,上下呼应的因果关系,所以才在临床中选择后溪和申脉来进行治疗。

古人是通过后溪通于督脉,申脉通于阳跷来解读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可以联合应用。临床应用时,应该考虑到颈肩综合征和颈腰综合征来采用这两个穴位。

3

外关配足临泣

内关和公孙搭配更多的强调病位,而外关和足临泣是病性与病位的解读。外关是手少阳的穴位,通于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实际上是表证,也就是说外关是擅长治疗表证的。足临泣是足少阳的穴位,通于带脉。足少阳本身就是主管人体的肢体的直立和运动的经脉。而带脉重要的功能叫做约束诸经,就是在任脉画一个环,在督脉画一个环,在足少阳胆经上画上环,把人体固涩约束起来,其实也是对人体的直立和运动功能有管理的作用。这两个穴位一个在表治表证,一个是在里治人体的肢体运动功能。

那么搭配在一起治疗什么样的问题呢?这两个穴位组合一起,对应到人体的目外眦,颊、颈、耳后和肩,这就是手足少阳经围绕着耳廓外周,颈侧,颞部所形成的特定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常见的病候,比如说偏头痛,举两个典型的分类。一个是颞部的疼痛,血管高压、血管痉挛而引起的往目外眦方向放射状的疼痛,诊断为血管痉挛性的头痛,这是典型的少阳头痛,或者说是典型的偏头痛。另外一种情况是在颈项部,因为颈部的肌肉,比如前、中、后斜角肌的痉挛,或胸锁乳突肌的痉挛进而引起的枕小神经受到刺激出现的枕小神经痛,沿着外耳廓往前的放射状疼痛。

前一种跟外在因素,比如受凉、情绪紧张有很大的关系,这恰恰是手少阳经脉擅长治疗的问题,也是外关擅长治疗的问题。而第二种疼痛,往往是与颈肩部的肌肉力学关系有关,为颈源性的少阳偏头痛,足临泣最擅长治疗的就是这类肌肉引起的紧张疼痛,而且是肢体的整体连贯性的肌肉力学关系发生变化。因此这两个穴位解决的都是偏头痛,但是偏头痛的原因一个在表,一个在里,一个是外在因素,一个是肌肉的改变。

这两个穴位的组合运用,外关是主外主表的,足临泣是主肢体运动功能的。这两者之间对应的同一个部位出现类似的症状,但是有两个互为因果或者同时存在的原因。

比如,当枕小神经痛时,疼痛剧烈而持久,进而会引起颞部血管痉挛,出现血管痉挛性头痛。很多偏头痛的患者,既有颞部的头痛,也会有枕侧部的头痛。这两者并见时,我们就要选择针对第一个原因的外关和针对第二个原因的足临泣搭配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4

列缺配照海

最后一组是手太阴的列缺,通于任脉,还有足少阴的照海,通于阴跷。列缺跟任脉相通的部位是在这条经脉的特定位置,叫做肺系的部位,就是从胸骨上方到咽喉的特定部位。照海也是通过足少阴经上达咽喉,只是它上达的是在咽喉的后面,就像所说的上入颃颡。列缺的名字是雷电之神,就像闪电一样,能快速去除浓雾,所以列缺是主表的,它是治疗表症引起的咽喉疼痛,对应的是实证。而虚症引起的咽喉疼痛,以咽后壁的干痛为主,就用照海。这两个穴位搭配在一起,从病性上来讲,一实一虚,从病位角度来讲,列缺是偏于咽喉的前部,而照海是偏于咽喉的后壁。临床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反复地出现慢性咽炎、喉炎,往往就诊时就处于本虚标实的阶段。急则治其标,可以选择列缺,缓则治其本,就用照海。当患者既有标实又有本虚,或者无法明确区分是标实还是本虚时,我们把列缺和照海搭配使用,效果就会相得益彰。而列缺因为位置离得更近,所以更倾向于它的引导性,两者搭配使用时,列缺扮演了类似靶子的角色,起导引的作用。


四、从八脉交会穴穴性规律中,看针灸配穴原则


其实具备这样特殊作用的组合还有很多,比如合谷配太冲,合谷配复溜,内关配三阴交等,它们都有定位穴性和定性穴性共同组合针对某一部位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对临床中的穴位组合运用有了一个全新的思维和思路。如果在临床诊断中既考虑到定性的诊断,又考虑到定位的诊断,也就是说,对于病证,辨别它的病性,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的盛衰情况,脏腑间的搭配情况,同时又判断病证所出现的位置,到底在哪条经上,哪个部位上,哪个层次上,就会发现,针对某一个局部病证,引起的原因从病性上来说可能有两种或三种,甚至更多。针对不同的病位和不同的病性,就有多个穴位组合搭配。病性搭配结合准确的病位,病位也有病位的组合运用。

比如刚才所说的4对穴位,它们在病位上又有细分,内关公孙对应的膈,膈上和膈下是对应的位置;后溪和申脉对应的是层次,手太阳经脉对应表层,足太阳经脉对应深层,有表和里的关系;外关和足临泣,有在耳周靠上和靠下的位置关系;列缺和照海有咽喉部靠前和靠后的位置关系。如果我们对每一对搭配的组合都有病位和病性的结合,那临床效果将会有大大得提高。

正因为古人发现了这样的组合运用特点,并且用八脉交会穴来进行解读阐述出来,所以才会在指导过程中提出,“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八脉交会穴提示我们临床穴位配伍过程当中定性与定位的高度凝练概括和指导。因此单一穴位的穴性,除经外奇穴外,每个经穴的定性和定位,如果我们把这些都理解清楚后,再去考虑不同的针刺深度及针刺方法对穴位穴性的影响,用什么样的刺激方式才能更好得让穴性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穴性间的组合配伍,那么将会理解古人很多经典配穴的原理。

比如合谷配复溜,补合谷泻复溜来发汗,补复溜泻合谷来止汗。其实这个补和泻强调的是不同的穴性,就是用不同的针刺深度和针刺方法,取合谷某方面的穴性和复溜某方面的穴性搭配在一起,发挥发汗的作用;用另外的针刺方法和针刺深度,取合谷的第二种穴性再加上复溜的第二种穴性,起到止汗的作用。这就是穴性与针刺方法还有穴位组合之间的关系了。正因为每个穴位都有多种穴性,既有定性的穴性,又有定位的穴性,而且穴性又受到针刺方法的影响,又产生了组合的搭配,光是两两穴位组合就已经是千变万化了,组合的范围就非常大了,这也就给临床治病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这就是针灸临床中应对不同的病证,处方千变万化的原因。

临床治疗中有单穴处方、双穴处方,既有小处方又有大处方,大小、缓急、奇偶复等不同处方类型。总体上来讲,大家都是追求单穴或者两个穴位解决一个问题,尽量不使用多个穴位组合。因为那样会出现穴性的偏移,使我们本来想发挥穴位作用的想法难以实现,这和药物的组合运用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对穴性的解读是针灸临床中非常重要和根源的问题。

今天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让我把对穴性方面的理解和探索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同道在穴性的解读,临床运用以及临床针刺方法和穴位配伍方面分享更多的经验。

程凯-八脉交会穴的穴性解读与针灸的配穴原则思考

翻译:方檬丹 陈思雨

校对:叶文国 苏雪贞 蔡果宏

编辑:朱丽莉

声明:

本文章来源于程凯老师2015年12月16日在海外华人中医药群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