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心理学:死亡焦虑是一个被屏蔽的概念,如何缓解?
凯瑟琳·辛格说:死亡,不是悲剧,而是恩宠。
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都会产生对于死亡的焦虑,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它被我们选择性遗忘到了角落里,再用一层灰布遮住,任他慢慢长大,然后,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了。偶尔有的人突然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发现,它已经变得如此巨大,巨大到令人窒息,巨大到一瞬间就轻易吞噬掉自我。
一个被屏蔽的概念
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就像是一个被所有人屏蔽的概念,大多数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社会心理学家汤姆‧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曾提出了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算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早期认识。
什么是死亡焦虑?具体而言包括了两个方面,得知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感以及正在经历死亡时产生的焦灼感。既有对分别和失去的不舍感,也有无助和恐惧感,是一种综合感觉。同时往往还掺杂了错觉,即我们容易把对死亡的无助感和别离的痛苦、忧愁杂糅到一起。
其实,那些错觉在不久之后就会被我们治愈,因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再进行相遇来弥补那一份空虚,让新的东西填补内心的空洞。而真正令我们不断回忆和恐惧的是死亡带给我们的无助感,你根本无从感知死亡,无从理解死亡,永远也不能。
即使暂时用一个谎言欺骗你,也无法让你得到对死亡的体验式理解(濒死体验曾一度被认为是最接近死亡的感受),因而也就永远也无法释怀,这便是真正的死亡焦虑,至于其他的错觉不过是催化剂,会加深了我们的痛苦情感。
如何缓解死亡焦虑?
结合恐惧管理理论和现代心理学观点,缓解死亡焦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提升自尊水平,通过自我肯定抵抗死亡信息
2、转移注意力,让心理资源被其他事物所占据
3、加深对死亡的理解,将死亡教育融入社会文化
在我国,死亡教育是一块很茫然、模糊和隐晦的区域,毕竟没有人可以强大到足以整日面对死亡而不惊心动魄,还能够淡然的给别人分享正确的死亡观念。现代社会对死亡教育的处理方式,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分散到尽可能多的责任人身上。
我们尽可能不让幼儿接触死亡,尽可能转移注意力,不去直面死亡,尽可能在必要的时候淡化死亡的危险性和可怕之处,这是我们目前的死亡教育方式,我们再看看日本社会的死亡教育。
认真地对待死亡
在他们的一些牵涉到死亡的文化产品里,充满了对死亡的理解,他们将生命和死亡处理得很灵动,他们得到的最好结果就是,让日本社会上下在面对死亡时候,变得认真,有勇气,不会不知所措地大失体态。这也符合他们一贯的民族特性,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哪怕是死亡。他们可以从他人的死亡中,获取自我在这个社会的意义。
这也是死亡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面对死亡,我们如何思考生命?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理解一切日常、如何感受自然?
未知的东西是最可怕的,黑暗里充满了未知,所以它是如此可怕。死亡和黑洞一样,永远隐藏在黑暗中,吞噬着一切生命。我们知道了生命是如何停止跳动的,却不知道死亡为何降临。为什么生命诞生了,却一定要死去呢?
好像让一个生命从诞生到消失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只剩下荒诞的舞台剧本。像《等待戈多》那样重复一幕幕单调的对白。除非在更高的境界或者维度里,我们的生和死没有区别,他们只是另一种本质上微不足道的变化,我们无从得知。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个事物所涵盖的范围越广,他的意义就越大。死亡缠绕在万物的律动里,甚至直追宇宙的终结,因而探讨出他的本质答案,还要在很久远以后,在近乎永恒中去追寻。
香菜与糖,不同的人尝到的味道不同,而香菜永远是香菜,糖永远是糖。正如你永远是你,死亡也无法改变你。是的,死亡可以剥夺你,让你变成一具空洞的躯壳,能让你从他人的记忆中凝固、变淡,可是,死亡能让你改变自己对自我的认知吗?答案是否定的。
死亡能让你认识自己的本质,有了死亡,我们能更确切地得到一些东西,我们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来确认那些生命中珍贵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死亡会将我们从迷失自我的道路上拉回来,让我们彻底认识自我。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死亡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