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文 / 虔城江雪
2019-07-18 00:06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教化培育,这是教育的内涵实质。对于有了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主导角色的父母而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几乎都是根据自身的性格、脾性和喜好或者人云亦云、理所当然的习惯来随意教育孩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极其落后陈旧,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教育思想和理念,孩子的成长成才更多的是靠自身天然因素,而绝大部分孩子长大后,就都是成了父母的复制品。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谚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确是鲜明的写照,这里既说的是遗传,但更指的是教育,因为是龙,自然就会以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成龙了,凤和老鼠亦然。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清查一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绝对不要去触碰的事项都有哪些。

一、无节制的苦难教育。

苦难教育下,虽锻造孩子的意志,培育孩子的品质,但却烙下自卑的印痕,也许一生难以祛除。

(一)刻意的苦难教育。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盲目推崇对孩子的苦难教育,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加挫折苦难,孩子的意志力就会越顽强,越拼搏,越可能成才。其实,有这种思想的家长,犯了一个极端的错误,就是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内心来考虑过,家长对孩子的苦难教育安排得越刻意和真实,孩子内心的自卑和创伤就会越严重,苦难和挫折下,孩子自然会学会独立、顽强和努力,但这种在纯粹苦难教育中练就的优秀品质,却会被狠狠地打上自卑的标签,而自卑的后果,非常严重,甚至比自负都更加可怕,会让孩子在以后人生道路中做事情犹豫不决,时时处处都战战兢兢,甚至不敢去想、不敢去做,哪怕自身完全有能力去想去做,如此,会白白浪费许多大好机会。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二)客观的苦难环境。

客观的苦难环境带来的则是被迫的苦难教育,不可否认的是,有许多寒门学子经过努力,顺利攀爬成凤凰,但这依然是少数,因为在这样的一种艰苦环境的教育下,大部分孩子好像有天然的自卑感,在今后的人生中,格局和视野都被紧紧局限,哪怕真的能力超群,但却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大展身手。

当然,如果是正处于这种艰苦环境的家长,也不要失望,请记得,不推崇苦难教育的核心因素是自卑,家长们可以尝试在这样一种艰苦环境中,依然多多地给予孩子心灵上的丰厚教育,经常陪伴孩子,多给孩子阳光、鼓励和支持,在日常生活中自身一定要做好虽暂处苦境、但依然不卑不亢的榜样。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二、夫妻当孩子面争吵。

无论是因感情不和还是繁琐小事,夫妻间当着孩子面的争吵就是愚蠢行为,第一次会让孩子感觉到天塌地陷,以后的争吵会让孩子感觉生活无意义,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一)感情不和 。

许多夫妻因为感情不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根本就没有也不会顾及到孩子的感受,但这样的争吵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对于刚懂事年龄却又很小的孩子,在他们的世界中,只有爸爸妈妈,在他们的意识里,爸爸妈妈从来就是和睦一体得,然而,突然某一刻,却让孩子看到了最亲的爸爸妈妈在面红耳赤甚至仇人般的争吵,孩子的内心世界顿时会彻底奔溃,天崩地陷的恐惧感会油然袭上身心,这种创伤也许用孩子的一生时间都难以痊愈,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感观念。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二)繁琐小事。

生活中更多的夫妻会因为繁琐小事而争吵不休,根本不顾及是否有孩子在场,这样的争吵除了让孩子感觉到奔溃恐惧之外,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然而,更加严重的是,会影响孩子的处事格局和人生视野,孩子会完完整整的继承父母的现实生活表现,也会成为一个斤斤计较,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而大动肝火、大打出手和脾气暴躁的人。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三、对孩子无榜样意识。

许多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就应该表现真实,就应该无拘无束和肆无忌惮,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确,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但在孩子面前,家长就应该表现出把缺点和不足彻底掩盖甚至消灭掉的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继承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一)肆无忌惮的脾性。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家长教育中父亲的榜样作用。如果父亲的脾气暴躁,经常无故对家人大发雷霆,而且从不收敛,肆无忌惮的话,孩子会因为年龄小,不敢反抗,但内心却会时时刻刻的战战兢兢,每天只要父亲在家,就会感觉到如履薄冰,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当孩子的思想意识里觉得父亲不仅不是榜样、不是可以依靠的大树,而是恶魔、压力和黑暗的时候,那么作为父亲,就不仅是自己的失败了,更是白白的糟蹋了自己天真阳光的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克制自己的脾性,不能任意妄为。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二)不注意言行举止。

有的家长,对孩子特别好,可以克制住自己的脾气,但就是从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家长们的言行举止,其实都代表着自身内心的思想,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以后的人生行动中。比如:家长对自己的父母都是从不尊重和恭敬的,甚至总是和自己的父母争吵,这些言行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但家长却转过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孝心,要尊老,这样的教育如何有说服力,就算教育理论很有高度和深度,也是徒劳的,因为在顷刻间就被自己不好的榜样行为给推翻了。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四、陷入两极的夸赞责骂。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总是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极致夸耀赞赏,要么是一味批评责骂,物极必反,两极教育下的孩子亦是两极,要么狂妄自负,要么恐惧自卑。

(一)极致的夸耀赞赏 。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推崇极致的夸耀赞赏,不分情况,哪怕孩子没有取得成绩,甚至做错了,也进行夸赏,这样做不仅会混淆孩子的是非对错观,让孩子没有好坏对错的边缘概念,而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最中心,会一味的狂妄和自负。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二)一味的批评责骂。

然而,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却采取更多的批评责骂方法,哪怕孩子做得够好了,也是一味的严苛,进行批评责骂,这样会让孩子时刻都胆战心惊,甚至会让孩子内心觉得自己不行,非常自卑,在以后人生中不敢选择和奋进。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小结: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夸赞还是批评,都应该辩证统一,哪怕对待孩子的同一件事,也应该正反两方面的教育。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五、父亲角色的严重缺位 。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很重要,但不得不说的是,大多数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又是严重缺位的,如此,一方面会让孩子形成对母亲的过度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会让孩子对父亲情感淡薄甚至害怕 。

(一)孩子对母亲情感丰厚甚至强烈依赖。

因为父亲的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导致孩子会过度依赖母亲,因为长时间和母亲在一起,身上的性格和处事方式等都会对母亲进行沿袭甚至照搬照抄,造就的就是孩子性格的过度柔和,缺乏阳刚之气。因为母亲作为女性,有着天然的细致和具体,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处事格局和人生视野。

(二)孩子对父亲情感淡薄甚至极端害怕。

孩子对待父亲,则是有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理,对父亲的感情肯定就会很淡薄,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父亲是陌生人的压力,会让孩子感觉到害怕及恐惧,越这样,孩子就越排斥父亲,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就越少,自然情感就会越加淡薄,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小结:因此,父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为了孩子的性格和未来,父亲应该肩负起责任,主动补位。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六、将孩子置于无限攀比中。

孩子之间的比较,是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有的现象,但是,如果将孩子置于无限的攀比之中,就是个禁区了,这直接会固化孩子的无限攀比心理,这样会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无时不刻的和人去比较,很容易养成玻璃心,会让孩子活得身心俱疲。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许多父母会把孩子和其兄弟姐妹、同学朋友进行比较。比如:期末考试结束了,孩子考的不是很理想,父母就会当面对考得好的孩子进行奖励,有的家长甚至会选择在亲朋好友面前对考得好的孩子进行现金奖励,而对考得差的孩子则当面批评。

这就犯了大忌,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刺激考得差的孩子,但在奖励与批评的那一刻,孩子的心情都是进入极端的,会让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大事小情都去盲目的攀比,要么就比赢了,内心无限优越和欢喜,要么就比输了,内心无比失落悲伤。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总之,这不仅会影响孩子之间的感情,还易养成孩子的玻璃心和大起大落的情绪,这对孩子是件很不好的事,会让孩子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让孩子认为人生这一世,最大的意义就是攀比,就是争强好胜,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一生都活在无限攀比的身心疲惫当中。

教育分享:清查有孩子后,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都有哪些事项?

综述:本文所清查盘点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触碰的事项”并非特指说这些举措事项一概都不能用,有些事项只是强调不能过度和无限,比如:“将孩子置于无限攀比中”这一项,强调的是过度和无限,事实上,在有些时候,对孩子进行一定量的比较,可以激唤起孩子的好胜心,催化孩子学习的动力,但如果无限过度的话,后果就肯定会很糟糕。然而对于本文所列的大部分事项,是属于禁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切勿逾越。请家长朋友们认真阅读,然后认真思考,举一反三,根据自身家庭教育的实际和孩子的具体情况,精准拿捏好家庭教育这把戒尺的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