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第一人:为啥“儿女都没参加普通高考?”
【原创】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第一人:为啥“儿女都没参加普通高考?”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希望父母不要给孩子什么压力,让孩子轻松愉快、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参加高考,说不定孩子还会给父母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孩子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他从学校走出来以后是不是喜欢学习。
吴谢宇,我们都知道,北大超级学神,母亲对于他的希望非常大,可是,结果让母亲死在她亲生儿子的“屠刀”下面。
一、父母:当孩子高考成绩“差”时怎么办?
据2013年7月5日【新华网】以"武汉两考生高考失利 1人跳楼死亡1人吞7枚图钉"为题报道了——
"家住汉口古田二路某小区的18岁少年小康(化名)从12楼跳下,因抢救无效死亡;同一晚,家住青山区的19岁少女小萱(化名)在家中吞下7枚钉子5枚硬币,被父母及时送医救回一命。两个孩子都是今年的高考生,都没有考好。”这样的新闻。
这又是一个高考成绩“差”,孩子跳楼自杀的悲剧。
孩子们想自杀吗?
孩子们不想自杀!
是谁让孩子自杀的?
如果说是我们的父母让孩子自杀的,那肯定是非常冤枉,“虎毒不食子”,哪有父母让自己的孩子自杀?
事实上,高考之后自杀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无意”让孩子自杀的,为什么?
我们首先听家属的哭诉声音——
“从家属的哭诉中得知,小康18岁,因为高考失利,在家被妈妈责怪,爸爸还气得动了手,他将自己关在卧室里。虽然爸爸隔着门给他赔不是,小康还是从12楼跳下。”
孩子高考成绩“差”,“在家被妈妈责怪,爸爸还气得动了手”,这是什么样的父母?
这是让孩子自杀的父母!
孩子高考成绩“差”,作为父母的不但不安慰孩子,而且还有打骂,孩子能不自杀吗?
我们再听专家的声音——
据报道,武汉中德心理研究院院长李先富说,近年来,因高考失利而自杀、自残、抑郁的孩子比过去增多。问题不仅仅出在孩子身上,“社会一根筋,我们家长不能一根筋,也要教育孩子不要一根筋。家长的绝望心理反馈给孩子,会让孩子更没有退路。”
父母:您的孩子高考成绩“差”怎么办?
如今,随着高考分数线的揭晓和各高校录取工作的开展,一部分学生“金榜题名”,父母喜气洋洋、皆大欢喜;但也有一部分高考成绩“差”考生“名落孙山”,父母就闷闷不乐、愁眉苦脸。
尤其是落榜生的父母,随着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和梦想的破灭,孩子落榜的痛苦如巨大石头压在父母心上。
据报道,有一个父亲,他的儿子高考成绩“差”,他上班心里本来就烦,当同事问他孩子的高考成绩时,他二话不说,这位郁闷的家长向同事抡起拳了头……
去年,有一个老师告诉我,他的同事的孩子,在高考之后的估分至少要580多分,上个本科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分数一出来,全家都傻眼了,儿子的高考分数竟然只有350多分,连上个专科都上不了。这位知道后同事什么都不说,但看得出来他很难过,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从来不沾酒的他整个晚上一直闷着头喝酒,酒后大发雷霆,苍天呀,我播下的龙种,为什么收获的却是跳蚤?当妻子教师让他不要在这么吼了,他不分青红皂白,一个耳光将“120”呼叫而来,拉着妻子住进了医院,紧接着孩子也……
这样的高考悲剧,实在写不下去了,不过,这样的悲剧,在高考之后每天都在发生……
实际上,高考只不过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有的孩子在高考中,可能超常发挥,比预期成绩好;有的正常发挥,与预期成绩吻合;有的发挥失常,与预期成绩有较大落差,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如果让世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参加中国的高考,他肯定上不了本科,甚至连个专科都上不了,不过爱迪生却成为伟大的科学巨人!
基于此,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高考“分数”,看得比孩子“生命”还重要,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是要孩子的“生命”?还是要孩子的“分数”?二者孰重孰轻,我们为什么不掂量掂量在"发飙"呢?
其实,高考成绩“差”的落榜生,本身就非常“痛苦、懊恼、自责”,作为父母的又怎能在孩子的伤口撒盐——“在家被妈妈责怪,爸爸还气得动了手”?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的安慰孩子,好让孩子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期,家长首先要hold得住呀!说不定,以后一不小心孩子还会出现教育的奇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所以,中国的父母,当知道您的孩子高考成绩“差”的时候,要千万hold得住自己"发飙"的情绪,我必须要孩子的“生命”,不要孩子的“分数”,管他人说什么三?道什么四?我军岿然不动!
二、父母:当孩子没有曾经高考怎么办?
实际上,孩子参加不参加高考,都无所谓,关键是,父母应该如何面对?
赵忠心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 教科所研究员 ,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 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可是,他的一儿一女,都没参加普通高考!
这是真的吗?
正如2015年11月23日《北京晚报》报道的那样——
“我儿子初中毕业以后没有上普通高中,而是到职业学校学酒店管理,他说想先上这个,工作以后再继续学习。”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样的选择或许会让他们着急上火,觉得“脸上没光”,但赵忠心很平静,“我跟他说可以,只要自己想清楚就行。后来,儿子又读了酒店管理的成人本科,在酒店当经理,生活得挺好。”赵忠心相信,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生活幸福,幸福并不是外人看来的光鲜,而是让他们自己作出更适合、更喜欢的选择,“那些指望孩子替自己争光的,只能说明家长自己没本事,作为父母,心态要平和。”
在女儿的成长中,赵忠心同样没有多加干涉。“女儿11岁时,被北京市花样游泳队的教练一眼看中,她自己感兴趣,我们做父母的就支持她。”打那以后,女儿便离开“名小”,住进了花样游泳队,成为专业运动员。
“她曾经拿过全运会的冠军,后来在国际花样游泳锦标赛中也获得了历届国家队出国比赛的最好成绩。当了八年运动员后,被留在队里当了教练,还不到18岁。”赵忠心原以为,女儿年纪轻轻就捧上了“金饭碗”,应该会安于自己的现状。没想到,女儿在当教练的同时,还收听广播电台播放的外语节目,每天下班后,都要打车去学校的外语班学习。
“过了一年,女儿有一次回家的时候对我说,爸爸,我辞职了,不想当教练了。”这么大的事,女儿“先斩后奏”,赵忠心多少有些惊讶,但他只是淡淡地询问她辞职的原因。“女儿说这些年当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任务紧张,没有读多少书,将来适应性比较差,面也比较窄,想重新回学校,丰富自己的知识。”
听了这番解释,赵忠心便放心地“由她去”,就这样,女儿自学考上了大学,又出国读了MBA,毕业后到软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现在许多做父母的对子女包办得太多,一些子女应当承担的责任,都由父母替他们承担,本应子女自己做的事,都是由父母替他们做,早该‘放飞’了还是不肯放,总是不放心。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父母到老都会有操不完的心。”
如今,儿女早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虽说像很多老人一样,赵忠心也是“孙子迷”,每天晚饭后,都要跟孙女、外孙子通电话,但他始终没有插手带孙辈,“他们从小独立意识就强,养育孩子的事,从来没让我们帮过忙,完全是自己解决。”(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第一人赵忠心:儿女都没参加普通高考2015年11月23日北京晚报)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我们教育孩子,尤其是我们的老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要“心急”般地“恨铁不成钢”,不要有我的孩子学习好我在同事面前说不起嘴、没有面子这样的想法?不要有我的孩子学习好我将如何教育别人的孩子这样的思想?
三、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第一人,为啥“儿女都没参加普通高考?”
我们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但是,孔子为什么是“教育家”?
是他的孩子特别聪明吗?成了什么气候吗?回答可能不是,为什么?我们看——
孔子是怎样教育儿子的?
孔子是怎样教育儿子的?
这一点,我们应该像2500多年的教育大师,集民办学校的“老师、班主任、校长”于一身的孔子老师学习,学习什么呢?
学习他的不要“心急”、不“恨铁不成钢”、更不“望子成龙”?
我们知道教育圣人孔子,按照中国的传统“老子英雄儿好汉”说法,孔老师的儿子孔鲤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结果怎样?
其子“孔鲤一生似乎无所建树。”,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李景明的《孔子家族世系》中看出——
孔鲤生有一子即孔伋(字子思),后来成为有名的儒家学者。与父亲孔子、儿子子思相比,孔鲤的一声显得十分平庸。曲阜一代流传这这样一则传说:孔鲤曾在孔子面前骄傲的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回头与自豪的对子思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孔子和子思哑然相对。(李景明 《孔子家族全书:家族世系》辽海出版社 1999年9月 第27页)
这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
赵忠心,作为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第一人,一儿一女,都没参加普通高考,说明他没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
今天,我拿赵忠心教授教育孩子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的父母,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产生的现象的而已,别无他意,那就是——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坏?
考试的分数是多是少?
都要有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人各有其“志”,有其“志”必有其“力”,无论是我们的家长,还是我们的老师都不要埋三怨四、说三道四、相互推卸,更不要被别人的指指点点所左右我们教育孩子的心灵和教育孩子的理念。
但是,我们一定要牢牢握着“德育”的方向盘,让我们的孩子朝“康庄大道”上飞跑!
附录——————————————————————原标题——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第一人赵忠心:儿女都没参加普通高考
2015年11月23日
来源: 北京晚报
早上五点,74岁的北师大教授赵忠心一觉醒来,顾不上洗漱,便匆匆打开电脑,到博客上更新文章。从“虎妈狼爸”到生养二孩,但凡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话题,他几乎一个不落。
(北师大赵忠心教授和夫人李莉女士 图片 来源于 赵忠心教授 博客)
自2013年3月14日起,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九百多天。前不久,博客访问量突破百万,他打心底里高兴。30多年前,当他以拓荒者的身份刚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时,不曾奢望过能有如此盛况。
一、“当年师大附中高干子弟云集,但在他们身上看不出一点儿特殊的地方”
“其实,我做研究也是‘半路出家’,跟在附中的工作有很大关系。”1965年,赵忠心从北师大教育系毕业,进入师大附中工作,先后担任班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团委书记,32岁便当上了党总支书记。
(北师大赵忠心教授和夫人李莉女士 图片 来源于 赵忠心教授 博客)
那个时候,附中高干子弟云集,朱德的孙子朱和平、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邓小平的儿子邓质方、陈云的儿子陈方等都是学校的学生。“在他们身上,看不出一点儿特殊的地方。住中南海的学生都是乘14路公共汽车,从来没见过开车接送的。衣服穿得也平常,有的一看就知道是大人衣服改的,吃饭都在食堂,生活朴素得很。”
赵忠心发现,尽管学生在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和训练,表现却千差万别,“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打上了不同的‘底色’,不同的烙印。”
而这也让他回想起自己儿时的经历。1941年,赵忠心出生在河北省蠡县赵家庄,一个在抗战时期以地道战闻名的小村庄。父亲赵汉元是当地武工队的队长,带领乡亲抗击日本侵略者,是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父亲在我4岁时就去世了,但我知道他是抗战英雄,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母亲又含辛茹苦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她身上那股不怕困难、从不示弱的劲头正是我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应当有规律可循,重要性也丝毫不亚于学校教育,但相关研究却一片空白。
1980年,赵忠心辞去书记职务,离开了工作15年的附中,重新回到北师大教科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那一年,他已经39岁,作为“插班生”,需要迅速确定研究方向,尽快进入角色。
“领导问我打算研究什么?我脱口而出,‘家庭教育’。领导很惊讶,当时学术界还没有这个学科,这样的选择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赵忠心清楚地记得,周围人立即抛出一连串问题,“他们不理解,觉得家庭教育不过是个‘小儿科’,有什么可研究的?研究成果学术界不承认怎么办?搞不好连职称都评不上。”
赵忠心管不了那么多,只是一心想要试试看。“您给我五年时间,要是做不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不用领导发话,我自动卷铺盖卷儿走人!”赵忠心立下“军令状”,决定“背水一战”。
二、“首开家庭教育选修课 1200人抢报”
从1983年开始,赵忠心正式启动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当年还没有复印机、扫描仪,我也没助手,收集资料只能靠手抄,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凭着手中的一支笔,他抄完了《列女传》、《颜氏家训》、《温公家范》等上百万字的资料,摞起来足足有一两尺厚,右手中指磨出的老茧,许多年都没有褪去。
没有经费进行调查,赵忠心便想出“以工换工”的办法,“我免费给学校或街道讲课,他们无偿帮我做调查。没想到这种‘穷棒子’精神,竟然打动了不少老师和街道干部,他们不要任何报酬,帮我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调查,取得了大量有分量的数据。”
四年后,赵忠心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家庭教育学》终于完稿,出版却又成了大问题。“那会儿我在教育学术界,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更何况,家庭教育甚至还算不上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版社都怕卖不出去会赔钱。”
赵忠心不甘心让自己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他找到一家出版社,提出先写一本给家长看的科普读物,到时候把学术著作“搭”上出版,对方总算答应了。“这就像物质匮乏年月卖香烟的‘档次高低搭配’,我这也算雅俗搭配,好歹让更多人看到了我的研究成果。”
回忆起“处女作”的坎坷诞生记,赵忠心的心情还是有些难以平复,他默默起身走进书房,从书柜上取出这本已经有些泛黄的小书,轻轻摩挲着略显粗陋单薄的封皮,沉默了许久。
《家庭教育学》“一炮而红”以后,赵忠心便一发不可收拾,仅仅过了一年,又出版了《中外家庭教育荟萃》。“究竟看了多少人物传记,我自己也数不清,只要是有关家庭教育的,我都搜集过来当做素材,连《资治通鉴》也不放过。”此后的十年间,赵忠心一鼓作气拿出《古今母仪》、《古今父范》、《中国家训名篇》、《古今家教文萃》、《名人教子诗词》、《名人教子家书》共计六册的中国家庭教育丛书,“那时候还不会用电脑,130多万字都是我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出书之余,赵忠心还尝试在学校开设了家庭教育学公共选修课,课程公布出去,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忐忑,“国内还没有人开过这门课,有没有人买我的账?会不会一个学生也没有?”
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你知道有多少学生选了这门课?”赵忠心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兴奋,“1200人!学校最大的教室也只有500个座位,根本坐不下。”
第一次上课,赵忠心面对满屋子的学生,既紧张又激动,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后来我问他们,为什么要选这门课,他们说以后自己总要为人父母,可之前没有人能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教育,难得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都想早做准备。”这样的回答让赵忠心很欣慰,“说明家庭教育有需求,当初力排众议坚持下来是值得的。”
三、“没有一分钱稿酬的博客 文章已经超过2000篇”
十多年前,赵忠心从北师大退休,但依旧没有闲下来。他创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继续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在百余家刊物上发表文章,外出讲课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13年,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的朋友“强行”给他开通了博客,原本“不情愿”的赵忠心没想到自己居然“上了瘾”。从“幼教杂说”到“家教史话”,林林总总设立了十五个栏目,俨然像是开办了一份家庭教育的刊物。
“每天早晨一起来,就觉得有朋友在等候我的博文,”只要不出差,赵忠心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侍弄”博客,即便是双休日和节假日,也从不“欠账”,“跟出租车司机的感觉差不多,车轮一转,就开始欠公司的‘份儿钱’,得抓紧了干活。”如今,在他的精心“侍弄”下,博客已然“枝繁叶茂”,文章超过两千篇。与以往刊物约稿比起来,免费的博文没能给他带来一分钱的“稿酬”,但他并不觉得“吃亏”,“博客的受众更广泛,通过博客传播家庭教育知识,跟博友交流体会,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这个读书人的天职。”
四、儿女“不走寻常路” 都没经历过普通高考
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赵忠心琢磨了大半辈子,“好多人觉得,像我这样专门研究教育的,一定对自己孩子要求很多,其实不然,我恰恰是尽可能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赵忠心有一儿一女,巧的是,两个人都“不走寻常路”,甚至没有经历过普通高考。
“我儿子初中毕业以后没有上普通高中,而是到职业学校学酒店管理,他说想先上这个,工作以后再继续学习。”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样的选择或许会让他们着急上火,觉得“脸上没光”,但赵忠心很平静,“我跟他说可以,只要自己想清楚就行。后来,儿子又读了酒店管理的成人本科,在酒店当经理,生活得挺好。”赵忠心相信,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生活幸福,幸福并不是外人看来的光鲜,而是让他们自己作出更适合、更喜欢的选择,“那些指望孩子替自己争光的,只能说明家长自己没本事,作为父母,心态要平和。”
在女儿的成长中,赵忠心同样没有多加干涉。“女儿11岁时,被北京市花样游泳队的教练一眼看中,她自己感兴趣,我们做父母的就支持她。”打那以后,女儿便离开“名小”,住进了花样游泳队,成为专业运动员。
“她曾经拿过全运会的冠军,后来在国际花样游泳锦标赛中也获得了历届国家队出国比赛的最好成绩。当了八年运动员后,被留在队里当了教练,还不到18岁。”赵忠心原以为,女儿年纪轻轻就捧上了“金饭碗”,应该会安于自己的现状。没想到,女儿在当教练的同时,还收听广播电台播放的外语节目,每天下班后,都要打车去学校的外语班学习。
“过了一年,女儿有一次回家的时候对我说,爸爸,我辞职了,不想当教练了。”这么大的事,女儿“先斩后奏”,赵忠心多少有些惊讶,但他只是淡淡地询问她辞职的原因。“女儿说这些年当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任务紧张,没有读多少书,将来适应性比较差,面也比较窄,想重新回学校,丰富自己的知识。”
听了这番解释,赵忠心便放心地“由她去”,就这样,女儿自学考上了大学,又出国读了MBA,毕业后到软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现在许多做父母的对子女包办得太多,一些子女应当承担的责任,都由父母替他们承担,本应子女自己做的事,都是由父母替他们做,早该‘放飞’了还是不肯放,总是不放心。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父母到老都会有操不完的心。”
如今,儿女早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虽说像很多老人一样,赵忠心也是“孙子迷”,每天晚饭后,都要跟孙女、外孙子通电话,但他始终没有插手带孙辈,“他们从小独立意识就强,养育孩子的事,从来没让我们帮过忙,完全是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