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 / 初雪小仙女
2019-05-30 14:05
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早晨送孩子上学,看到楼下的石板地缝里长出一颗蒲公英,嫩绿的叶子像一把张开的小伞,两朵黄色的小花精神抖擞地开着。当时看到她,我心生喜悦,不禁为生命的顽强而赞叹;再看看身边的儿子,思想跑到了九霄云外,又引发了我对家庭教育的一番思考……

是啊,我们的孩子不正像那颗蒲公英吗?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蒲公英种子依然能够顽强地存活下来,而且还能够开花、结果,他们的种子又能够随着风被吹散到各地,继续绵延后代。

孩子的生长也有自己的规律,他们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不紧不慢地生长;他们具有无法估量的自我教育的潜能。我们作为父母,不能压抑他们的这种潜能,而是能够激发出这种潜能,让孩子慢慢生长。我们不能学那个“拔苗助长”的种田人,为了帮助禾苗生长,结果却把禾苗给毁了。

现在社会,家庭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获得的关注都多。各种家庭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书籍盛行,我们通过书本、网络等,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着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这本是好事,但各种家庭教育理念扑面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乱了做父母的脚步和方寸;我们对孩子过度关注,却忘了做父母的应有之义。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尊重孩子生长规律。孩子也如小树苗,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心理发育特点,我们要多了解和学习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分清哪些是这个年龄阶段的问题,哪些是孩子自身的特点,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不懂教育规律而犯无知的错误了。

比如咬手指这个现象,对于很小的孩子,那就是一种吸吮和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不需要过多干预;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就需要关注这个行为和其背后的原因,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干预,帮助孩子矫正这种行为;如果到了成年以后,还咬手指的话,这就已经不符合社会的普遍认识了,就需要去做专业咨询了。

这表明,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意义解读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掌握对应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养育孩子。

对孩子进行适度干预。孩子小时候,对我们的依恋程度相对强一些,需要我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同时还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哭了就拍拍、抱抱;经常给孩子说说话等;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变强,基本上进入青春早期,他们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这时候,我们就不能过多干预,而需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平等对话、民主交流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亲子交往方式”。

就如我们种了一棵小树,小树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虫害、遇到干旱等,我们就需要及时给小树灭虫、浇水。教育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时,需要我们出手帮助时,我们就出手帮忙,帮助孩子一起扫清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时候切记不能“越位”,承担本该孩子承担的责任,剥夺孩子试错和犯错误的机会。

回归父母角色。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从未为人父母的我们无比兴奋,全家人喜迎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视若珍宝。可是,随着孩子年龄渐渐长大,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亲子关系中,学习与监督学习成了最主要的内容;家庭教育所奉行的主要价值观成了“学习至上”、“唯学习为重”。辅导作业成了影响甚至恶化家庭关系的“重灾区”。“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天天在上演。

记得有一次在微信上看到这样一副漫画,大意是:一群小蝌蚪找妈妈,后来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见到小蝌蚪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么”?后来,小蝌蚪们非常失望,说“你不是我们的妈妈”……这份漫画深刻讽刺了有的父母把作业的地位抬高到不可想象的地位的情况。

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当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时,让我们一起回忆回忆孩子降临人间时的那份喜悦,让我们一起找回我们要孩子的那份初心,也许,我们就不会以恶狠狠的颜面对待孩子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孩子面前,我们的角色首先是父母,应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可是,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却不敢第一时间给我们说;当孩子犯错时,却不敢坦诚相告,这,又是为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我们常说,“静待花开,看树长大”,只有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的爱的流淌,只有具有科学的育儿知识,只有坚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才能够守得住那份淡定,守得住那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