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总有一天,你会被中国式“说反话”给害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他们总喜欢"否定式教育",也就是"说反话"。比如,当孩子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后,他们非但不会表扬孩子,还会指出孩子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仍有粗心大意的地方。
他们将“说反话”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并总是以挑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从个体心理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甚至会害了自己的孩子,如何理解呢?
为什么很多中国家庭的父母喜欢说反话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自己就是在这种被打压的环境氛围中长大的,"批评教育"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些家长坚信,"胜不骄、败不磊",只有在批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不断挑战自我,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谦虚"、"内敛",会鼓励人们进行自我反思,而不是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沾沾自喜。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大家变得喜欢"说反话",即便是心中认可已经取得的成就,但仍然会否定自己,指出还有待完善的地方,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这种"说反话"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弊大于利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那些自卑、不自信的孩子当中,多达2/3以上的父母都是采用这种"说反话"的批评式教育。
“我不行”的烙印
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好,无论他们做什么,父母总能从他们的选择中挑出毛病,比如,找工作和找对象。
久而久之,这种由父母的批评、否定而产生的不自信,深入他们心中,“我不行”的烙印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让他们做什么都没有底气。
从心理层面看,中国式"说反话"是具有毁灭性的,可以把原本一个很自信的人,变得无所适从,形成骨子里的自卑感。
长期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即使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难以走出这种对自己选择的不自信中,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被父母认可、接纳的。
然而对父母来说,他们总是选择说反话,并不是真的不认可孩子的成绩,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打压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不要安于现状,做一个谦逊又完美的人。
这种想法是很可怕的,用力过头,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让他们无法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不到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他们会在内心一直对自己说,"我不够好",并引发大量焦虑情绪,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某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我们会产生观察学习。这也就是行为主义中提出的观察模仿学说,当父母采用这种,说反话方式来教育我们时,我们也会在无意识中习得这种教育模式,用到自己的子女身上,早知这种不太恰当的教育方式,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这或许就是造成我们不自信的根本原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遗传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