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被同学围殴致死:三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容易教出恶魔孩子
甘肃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张凯,在4月23日下午因被五名同学围殴,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据警方出具的尸检鉴定意见书显示,其系颅脑严重损伤而死亡。14岁,正是大好年华,生命却因一群失控的恶魔戛然而止。
到底有多大的仇恨,要下手这么重呢?张凯就医后,医院的放射科检查报告显示:左侧颞骨岩部骨折伴左侧乳突气房积血,左侧颞、枕部硬膜外血肿,蛛网膜腔出血,左侧侧脑脑室积血;左侧小脑半球挫裂伤;双肺挫伤;左侧第一后肋骨骨折;双肺多发支气管痰液阻塞……
事后警方调查,张凯被打不过是因为一个耳机。到底真的是因为耳机,还是年少气盛的孩子找借口用武力发泄自己,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而打人者都是未成年人,即使承担了法律责任,又真的能让他们改过自新吗。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我们惊讶于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下手竟然如此之狠,在他们的眼里,人的生命仿佛跟蚂蚁一样。为什么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转眼间就变成恶魔,这其中除了生命教育的缺失,跟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三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容易教出恶魔孩子。
父母过于娇惯,任由孩子为所欲为大部分父母对孩子都有一些宠溺,但是有些家长,会把孩子从小惯到大。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多大都是孩子,他们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原谅。
就像前几天备受热议的一则新闻,顺德一31岁男子因持假驾照被抓,其父母大骂交警,说“他还是个孩子,你们为什么要罚这么重”。就连违法之事,在这些“我家孩子小永远都能被原谅”的家长眼里,都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翻篇的。
我上高中期间,也见过一次校园暴力事件,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父母的娇惯会给孩子带来多么深的影响。当时班里一个男生家里条件不错,从小到大都是被家长们恨不得供在头顶上长大的。平时看着还好,只是比较爱炫耀。
一次,一个女同学不小心碰掉了这个男生的书,就在这个女生把书捡起来放在他桌子上的时候。这个男生突然扇了那个女生两个耳光,声音很大,当时很多同学都吓了一跳。后来,老师叫来了家长。
当着家长面,老师问这个男生打人的理由,他说他就是那会儿心情不爽,所以别人碰掉他的书,他就要狠狠地教训人一顿。他的妈妈也帮他解释,说他从小就这样的,有时候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
后来,男孩家长主动给女孩买了一些营养品,并且男孩的母亲去给赔礼道歉,而男孩没有说一句“对不起”或者“我错了”。
在这个男孩父母的眼里,孩子即使犯错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在家里他也这样,家里人都可以容忍他的。但是,他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不可能全天下都是他妈,都能包容他。在这种无原则娇惯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无原则无底线,做事不计后果。一旦有个爆发的点,就会让他们做出害人也害己的事情来。
父母完全放手,对孩子不管不顾都说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任由家长在上面画上各种画作。如果家长对于这张白纸置之不理,那这张白纸就会变脏、变旧,甚至变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事原则等,大多是在家长的悉心教导或者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完全放任,一旦他们接触到一些不良行为,受到不好的影响,就很难再改正自己,走回正路。
父母的放任,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也会让孩子缺失很多爱。这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更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心理。据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上升趋势。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会让这些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更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无人关心、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错误行为得不到及时地约束和改正,而缺失的亲情更将他们的心推入深渊。孤独、无望,自我放弃,甚至不畏惧杀人。
暴力型家长,让孩子成为了暴力的延续者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暴力型的家长,很容易养育出一个暴力型的孩子。父母善用暴力去解决育儿的问题,而孩子最终也会形成这种暴力的思维。
暴力型家长包括两种,一种是冷暴力,用故意忽视、不理会孩子来对他们进行精神惩罚,这种多见于母亲;还有一种就是打骂,家长总是很暴躁,教育孩子的时候非打即骂,这种家长以父亲居多。
在暴力型家长的教育下,这种孩子也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学会以暴制暴,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很多成年后违反犯罪的人,都是生活在暴力型的家庭中。长期在暴力压迫下长大的孩子,自我评价极低,容易破罐子破摔。有一些会在长期的压抑中,性格扭曲,遇到事情易用较为极端的方式去解决。
苏珊.福沃德曾说,“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毁的不仅仅是一代人。
今日育儿感悟:
为人父母是这世上最该负责的一件工作,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一生,甚至影响到别人家孩子的一生。
我是咩小胖,育婴师早教师更是宝妈,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优质作者,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有着多年早期教育经验,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欢迎关注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育儿更要育己,让我们跟宝贝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