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据说全球平均71%的人处在神经衰弱状态

文 / 赫安美业
2019-05-06 15:25

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曾对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有71%的人处在神经衰弱状态之中。神经衰弱带来的失眠、抑郁、多疑、记忆力减退等不适症状,严重威胁着个人和家庭的快乐与和谐。

什么是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国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怒、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_-3),其诊断症状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特征是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易疲劳(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力差,思考效率下降)和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并至少有下列2项:

(1)情感症状,如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怒等,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对付。伴有焦虑或抑郁,但不占主导地位;

(2)兴奋症状,如感到精神易兴奋(如回忆和联想增多,主要是对指向性思维感到费力,而非指向性思维却很活跃,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但无言语运动增多。有时对声光很敏感。

(3)肌肉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或头晕;

(4)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5)其他心理生理障碍,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或月经紊乱等。

神经衰弱从0%到71%只用了150年

汉语里原本没有“神经衰弱”一词,同样没有把这些症状定义为一种病症。美国医生比尔德(George Miller Beard)在1869年的论文中提 出“neurasthenia”,据目前的资料显示,神经衰弱经翻译于1910年首次出现在中国。

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工业城市发展,在十八至二十世纪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他们将当时出现的“神经衰弱”归因于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

按照《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书作者的看法,科举考试的废除,知识分子突然必须在茫茫人海中讨生活;内战、帝国侵略带来的大规模流离失所……使得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成为精神疾病的温床。即使如鲁迅、沈从文,也无法自外于神经衰弱症的影响。

二战之后,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全球覆盖,人类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进入90年代之后,全球近乎80%以上的人口要面对残酷的职场压力和沉重的生存压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神经衰弱的人群数量一度超过75%。

从神经衰弱这个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到今天全球71%的人处于神经衰弱的状态中,只用了150年。

神经衰弱的人群范围正在向儿童蔓延

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据说明神经衰弱的具体人群年龄范围,但是多种迹象表明,从幼儿大脑发育成熟之后便开始出现轻微的神经衰弱。

在10至30岁阶段,由于学习、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一些独生子女的抗压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极度缺乏及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恐慌等因素导致各种神经衰弱身体表征的大面积出现。

在各种神经性饮料和药品的作用下,神经衰弱非但没有减轻,而且越来越严重,反复越来越剧烈。

高频发的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但是,在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这种病症往往会突然发作,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非常沉重的痛苦和负担。

伴随着神经衰弱人群基数和比例的持续拉高,阿尔茨海默病爆发的年龄段正在从70岁以上的人群向50岁,甚至40岁的人群扩散,在还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之前,这类病人只能通过在封闭环境下的药物治疗来缓解。

令人异常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

这就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的健康炸弹,随时都会引爆,带来难以估量的家庭负担和精神压力,极易在家庭内部产生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按照目前神经衰弱的发展和蔓延趋势,神经衰弱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在今后几年,将会持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