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家庭教育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最近有一句话火了,"他还是个孩子"。事情是这样的,广东交警查获一无证驾驶的人员,发现该驾驶员不但无证,而且伪造驾驶证,依据法律对陈某处5000元罚款,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对这个处罚,他的父母情绪激动地说:他只是一个孩子,才31岁,你们为什么罚那么重?
31岁的孩子这个标题的确很吸引人眼球,引发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跟着调侃说我38岁了,我妈还一直把我当孩子,管吃,管住,出去干嘛?几点回来,跟谁在一起,我都要疯了。
还有一个网友调侃到作为一个刚从幼儿园毕业二十多年的孩子来说,我是不是承受太多了?
这倒是挺有意思的话题,这让我想起了曹操对子孙的教育观。
曹操,一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很脸谱化地说这是一个奸雄,有些会说这是一个雄才,当然还有其他的评价等等。但很少有人关注到的是"三曹"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他们因为突出的文学造诣而被后世合称为"三曹"。曹操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丕的《典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加不用说了。而曹植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诗人,王士祯说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如果曹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那倒还好解释,因为家风的影响。但是曹操的祖父是一个大太监,你应该知道在古代主动进宫当太监的一般很少有文学才华的,家庭肯定也不怎么样的。当然像司马迁这种被动当太监的除外。他的父亲花了二亿买了个太尉来当,不过因为天灾被免职。所以曹家三人的成功并非是家风的遗传,而是曹操教育的成果。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曹操怎么过春节》那里面详细记载曹操春节都很忙,那么这么忙的曹操是怎么教育孩子,形成家风的呢?
1、 随军历练曹操早期基本上不是在作战,就是在作战的路上。那孩子的教育怎么办呢?带着。有一段野史说曹操平定北方时和曹丕发生了抢老婆的事情,那个老婆就是甄氏。曹丕抢先一步娶了这个甄氏当老婆,我们不讨论这个八卦的真实性,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很早就把曹丕带着随军,而不是把他放在大后方享福。
不但对儿子如此,对自己的孙子,后来的魏明帝曹睿更是如此。在《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记载着这么一句话: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
这里的二十一年指的是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216年,魏明帝曹睿大约在204年出生,时年12岁,东乡公主是晚一年出生,时年11岁。
此时的曹操已经称魏王,离称帝只有一步之差。带着儿子出征倒也正常,带着才十来岁的孙子,孙女出征,可见其家教的严格程度,也可以看出曹操的育儿观念。温室中怎么可能长出参天大树呢?
随军作战的奔波劳累非普通人可以承受,更比不上在后方那么享清福。所以我们也可以反过去推论曹操对儿子们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因为俗话说隔代亲嘛。
2、 节俭持家曹操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很多人只注意曹操的奸诈,计谋和好杀,却很少人关注到他的节俭。我们可以从遗言中看出一二。曹操在临终时和这些妻妾说,你们自己要靠自己织女红过日子,可见节俭程度和严格高要求。而《魏书》更是记载了曹操的节俭。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有一次曹植的妻妾违背了曹操的家教,穿了一件很华丽的衣服,最后被曹操下令除处,虽然这样有些过于严苛,但也可以看出曹操的节俭不是假的,也不是作秀,是真节俭。当孩子不再沉迷享受生活,自然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事业学习上。而相比较现在的父母,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上下苦功夫,生怕孩子受苦。
曹植当时为什么一度受到了曹操的宠爱呢?主要的原因是曹植有如下表现: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后来曹植为什么败给曹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后来开始好酒,生活开始腐败不再节俭,如自己的妻妾都很难管好从而失去宠爱。
3、 严格要求学习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彰,这个人武艺很高强,但是和项羽一样不喜欢读书,曹操就批评他: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
然后就要求他要读《诗》、《书》。而才华横溢的曹植比这位兄弟就强太多了。
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后来有名的铜爵台(铜雀台)修好之后,他还要求这些儿子上去作诗,这即是压力又是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的考核手段。
结语:从上面看,曹操对自己的子女是要求十分严格,要学文,又要学武(随军),而且要学会节俭,这是品行上的要求,只有节俭才能吃苦,才肯学,还有考核,没有考核一切白搭,所以要求都是全方位。更重要的是他常将这些孩子带着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但却又会灵活处理,比如他的黄须儿曹彰不喜欢读书,但武艺很好,后来曹操就没有逼他读书,最后他成就一代名将,曹彰千里奔袭展示强大武力,使得鲜卑大人柯比能都请伏,最终平定了北方,为曹操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所以看完曹操的家庭教育,再看这个31岁还被父母称为孩子的,你想说些什么呢?你又有什么启发呢?